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看龍江

2025年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奉舉

時間:2025-04-28 11:18:11  來源:極光新聞  作者:

  劉奉舉,男,1987年7月9日出生,大學本科學歷,現任益海(佳木斯)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生產部榨油車間主任,曾獲得佳木斯市級勞動模范、公司年度優秀主任等榮譽。作為榨油車間主任,他始終致力於榨油工藝優化,帶領團隊深入鑽研,歷經無數次試驗,成功對榨油設備進行技術改造,並精准把控生產流程關鍵環節,為公司及行業作出巨大貢獻。

  益海糧油廠區的路燈下,劉奉舉的影子被拉得老長,工裝口袋裡揣著的巡檢本已翻得卷邊,每一頁都記滿設備運轉的細微變化。這個在榨油車間紮根十七載的漢子,用雙手焐熱了冰冷的鋼鐵管道,更用智慧與汗水澆築出一條屬於產業工人的創新之路。

  車間創建之初,車間裡膨化糠入戶刮板像患了『腸梗阻』的巨獸,每隔幾天就因堵塞發出刺耳的嘶吼。生產進度被迫停滯,維修成本直線攀昇。劉奉舉裹著軍大衣在設備旁蹲守三晝夜,呼出的白氣在安全帽檐凝成冰碴。他隨身帶著個小本,每隔半小時就記錄一次糠料流速、刮板溫度,甚至趴在地上觀察糠粉堆積的紋路。當他發現傳統刮板角度導致糠料堆積的癥結後,立即帶著維修工用邊角料焊接防壓帽,又在刮板邊緣鉚上鐵質清掃片。改造那天,看著糠料如溪流般順暢輸送。

  這樣的『土創新』在車間比比皆是。汽提塔蒸汽管道常年冒白霧,浪費驚人。劉奉舉帶著團隊反復測算,用廢舊鋼板切割限流孔板。第一次安裝時,蒸汽壓力波動異常,有人提議放棄改用進口配件,他卻固執地說:『咱們自己做的東西,毛病在哪得摸透。』連續一周,他守在管道旁記錄數據,最終調整出的孔徑,讓蒸汽單耗顯著下降。

  設備間的溫度常年保持在40℃以上,劉奉舉的後背卻總被汗水浸出深色鹽漬。他的手機相冊裡存著上千張設備照片,從進料口的磨損痕跡到管道連接處的鏽斑,每張都標注著拍攝時間與異常描述。從推行米糠粕在線檢測系統時,設備安裝調試要價高昂,還附帶諸多限制條款。劉奉舉不信邪,帶著廠裡技術骨乾成立攻堅小組。那段時間,他連續兩周睡在車間值班室,遇到技術瓶頸,他就帶著團隊去請教專家,硬是把調試周期縮短了一半,成本降低三分之二。

  這些細碎的改進最終匯聚成驚人的質變:車間產量提昇40%,蒸汽、電力、水資源單耗分別下降4%、3.7%、6%,溶劑損耗減少8%。當同行參觀時,總會驚嘆於車間的『呼吸聲』——原本嘈雜的設備運轉聲變得均勻規律,連地面都少見灑落的糠粉。這得益於劉奉舉推行的『鐵掃帚』制度:每臺刮板機都配有自動清掃裝置,像忠誠的衛士守護著生產動線。他還獨創了設備『健康檔案』,給每臺機器建立專屬數據庫,從投產日期到每次維修記錄,再到性能參數變化,都詳細記錄在冊。

  降本增效的賬本裡藏著劉奉舉的『摳門哲學』。他把冷凝水管道接進預熱裝置,讓本該流進地溝的熱水重獲新生;給老舊泵類加裝變頻器,讓『大老粗』設備學會了『細嚼慢咽』。財務主管算了筆賬,這些改造每年省下的錢能裝滿好幾節火車皮。但劉奉舉卻說:『省下來的不是錢,是咱們工人鑽研技術的志氣。』

  但最讓劉奉舉驕傲的,是車間牆上的『金點子榜』。從維修工提出的料擺浮子改造,到操作工建議的管道保溫方案,每條建議他都親自驗證。去年雨季,水塔排污不及時影響水質,劉奉舉當即組織攻關,三天後裝置投入使用。

  如今的車間裡,各個技術骨乾都是劉奉舉手把手帶出來的徒弟。他獨創的『望聞問切』診斷法成了新員工的必修課——聽設備運轉的異響,聞油料揮發的氣味,問操作流程的細節,切參數波動的脈象。徒弟們說師傅有雙『聽診器』般的耳朵,能從機器轟鳴中分辨出0.1分貝的異常。為了培養新人,他把休息區改成『技術角』,每周雷打不動開技術分享會。有次臺風天,大家以為活動會取消,卻發現劉奉舉渾身濕透地站在車間門口:『這點風雨算啥,機器可不會因為刮風就不轉。』

  在他的影響下,車間連續五年實現『零重大事故』,創新提案數量翻了十倍。暮色中的車間鍍著層琥珀色的光,劉奉舉仍在檢查車間產線,十七年前那個攥著工具箱的年輕維修工,如今已成長為車間支柱,眼中的熱忱絲毫不減。

  松花江的浪花年復一年拍打著江岸,益海糧油的榨油車間裡,劉奉舉的故事仍在繼續。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日復一日的堅守;沒有豪言壯語的宣言,只有精益求精的執著。這個平凡的車間主任,用沾滿油漬的雙手,在鋼鐵叢林裡書寫著新時代產業工人的璀璨篇章。他的事跡像一粒火種,不僅照亮了這間榨油車間,更點燃了無數產業工人心中對技術的敬畏、對創新的追求。

責任編輯: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