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中央宣傳部、全國總工會向全社會發布2025年『最美職工』先進事跡,全國僅9人,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大豆研究院院長,研究員胡喜平位列其中。
4月27日,記者見到了剛剛在田間忙完育苗播種的胡喜平。作為全國勞動模范,他正准備去北京受獎,『最近我又發現了一個耐光樣本!我想我們還能有新的突破!』作為大豆育種的帶頭人,胡喜平一提到大豆眼睛就發亮。
『端穩中國飯碗,先要攥緊中國種子。』胡喜平說,『沒有好種子,難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為此,30年間,他在大豆育種領域不斷突破。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大豆單產每畝133.3千克。而胡喜平主持培育的『龍墾3092』大豆品種在2024年以實收畝產312千克的產量,刷新黑龍江省第四積溫帶大豆高產紀錄;2022年該品種憑借大面積實收畝產272千克的表現榮獲全國『金豆王』的稱號,使我國大豆單產水平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破局轉型:從『實驗室』到『生產田』
清晨五點,黑龍江的黑土地還籠罩在薄霧中,胡喜平已經蹲在齊膝高的大豆植株旁,手中的記錄本漸漸被晨露打濕邊角。褲腳沾滿泥點,他卻全然不顧,專注地觀察著每一株大豆的生長情況。這樣的晨間『巡田』,是胡喜平三十年科研生涯的日常注腳。
2015年春,時任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經作所副所長的胡喜平,在調職申請書上鄭重簽下名字。他想起在基層調研時農民手中顆粒稀疏的豆株——彼時中國大豆商業化育種體系尚屬空白,傳統科研模式難以應對種業振興的迫切需求。『國家需要大豆安全,企業需要市場競爭力,這就是我們的戰場。』他毅然帶著6名年輕人,在賓西鎮租下一片農田,創立黑龍江首個商業化大豆育種團隊。
在墾豐種業,胡喜平的辦公室裡常年備著三件『法寶』:雨靴、草帽、調查棍。每年5至10月,他驅車2萬多公裡往返全省48個試驗點。2022年海南南繁季,他在三亞基地堅守78天,帶領團隊在臺風到來之前搶收的種子,成為後續育種的關鍵材料。
盛夏的田間熱浪蒸騰,地表溫度近40℃,胡喜平總是把最難的雜交組合留給自己。腰椎間盤突出發作時,他就綁著護腰,弓著身子完成每天800朵花的授粉任務。在他的字典裡,實驗室的數據永遠需要田間地頭的驗證,『泥腿子』的褲腳沾著多少泥土,育種的根基就有多紮實。
『農民需要什麼,我們就育什麼。』他手機裡存著上千張豐收照片,最珍貴的是訥河種糧大戶發來的視頻:『種了「龍墾3092」的地塊,畝產多了80斤,商品豆被全村人當種子搶了!』這份來自田間地頭的獲得感,正是他三十年堅守的最美答案。截至目前,他選育的68個大豆品種累計推廣1.9億畝,助農增收83億元,成為黑土地上的『金色引擎』。
創新突圍:從『跟跑者』到『領跑者』
2021年秋收,建設農場的測產現場一片驚嘆:『龍墾3092』實收畝產312千克,較當地主栽品種增產40%以上!這個凝聚著團隊8年心血、歷經10代選育的品種,集高產、抗病、耐密、稈強、優質、廣適於一身,更開創了適合機械化收割的理想株型。胡喜平的『育種密碼』藏在生物實驗室的數據庫裡:自主研發的分子標記技術,讓育種周期縮短,精准度提昇。
他帶領團隊突破的不僅是產量瓶頸:創新『半矮稈耐密植』育種理論讓『龍墾317』株高降至65厘米,畝株數從1.2萬株增至2.4萬株,實現『產量翻番不彎腰』,破解了高寒地區大豆倒伏難題;『墾保小粒豆1號』攻克炸莢難題,成為日本納豆原料的首選品種,推動中國大豆挺進國際高端供應鏈,讓中國小粒豆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
如今,在墾豐種業大豆研究院的榮譽牆上,32人科研團隊的合影引人注目,這支平均年齡38歲的『育種鐵軍』,正接力踐行『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的誓言。他們創建的『企科模式』創新體系聯合了18家科研單位,推動我國大豆育種進入3.0時代。優異新種質的創制,生物育種技術的創新,突破性品種的選育。使胡喜平2024年入選農業農村部國家級領軍人纔,團隊成為我國大豆育種的『國家隊』。
從龍江『最美職工』到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最美職工』,胡喜平的目光掠過無垠的黑土地:『三十年前畝產不足120千克,現在我們讓產量翻了番。』
2025年,他帶領團隊正朝著畝產350千克的新目標衝刺。夕陽下,胡喜平的身影與隨風搖曳的豆株交織成畫——這片他紮根了三十年的土地上,一粒粒『中國豆』正孕育著新的希望,正如他常說的:『育種人的字典裡,永遠沒有「終點」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