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花開,春意盎然。在祖國最北省份黑龍江,希望的種子正播撒在遼闊的黑土地上。各行各業勞動者,正在以愛崗敬業、勇於創新、甘於奉獻的工作態度,以執著專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職業精神,在平凡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業績。他們當中湧現出的一代又一代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不斷激發勞動熱情和創造潛能,在促進事業發展、推動時代進步中發揮著示范引領作用。
今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小編帶著大家認識幾位工作在黑龍江省的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學習榜樣事跡,汲取奮進力量。
桂玉松:百萬次操刀零虛發
『我的理想就是帶領團隊制造出更多「國之重器」「國之利器」。』這是2025年全國勞動模范,一重集團(黑龍江)重工有限公司軋電制造廠車工桂玉松常說的一句話。
初入車間那幾年,桂玉松在機床旁用心記下師傅們每一個操作細節,反復研究每一個零件的加工工藝,探索如何提高效率和精度。有一次,他在修理自家孩子玩具時突發奇想,用玩具槍及母親磁療儀上的零件,自行研制出『立車遠距離對刀檢尺找正儀』,這一創新有效解決了實際生產問題。
2017年,桂玉松承擔起外國專家認為無法完成的CAP1400核電常規島電機轉子加工任務。他連續數十天吃住在廠裡,通過利用10餘項創新技術手段,成功破解了刀具振動難題,創造了單班套料4.7米深的加工紀錄,將加工效率提昇了整整6倍。當最後一刀完成後,檢測結果顯示公差值僅為0.01毫米以內,比頭發絲還要細。這一突破不僅讓我國掌握了核電深孔加工的核心技術,也讓外國專家豎起大拇指稱贊。
從業30年,近百萬次操『刀』,桂玉松從未出錯,這份精准背後是他無數次的鑽研與嘗試。每當遇到難題,他總是第一時間衝到機床旁,不分晝夜試驗,直至找到解決方案。正是這份執著,使他從一名普通技工蛻變為行業翹楚。
覃大清:挑戰水電『無人區』
2025年全國勞動模范覃大清,是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哈電集團首席科學家,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這位從八桂大地走出的科研巨匠,自1987年紮根哈爾濱電機廠大電機研究所起,便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能源發展的壯闊藍圖。
經過十年的技術儲備積淀,1997年覃大清迎來了職業生涯的首次大考——三峽右岸機組水力開發。面對『高部分負荷壓力脈動』這一世界性難題,他帶領團隊經過五年上百次試驗數據的積累,終於在轉輪設計上迎來突破,實現了我國水電技術跨越式飛躍。
2007年起,覃大清率領團隊向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100萬千瓦混流式水電機組這一『無人區』發起挑戰。八年嚴謹論證、數千次模擬試驗,終於在2021年6月28日迎來歷史性時刻:哈電研制的白鶴灘水電站14號機組成功實現100萬千瓦滿負荷發電,成為全球首臺達成這一成就的『大國重器』,標志著我國巨型水輪機研制全面領跑世界。
2020年,覃大清牽頭制定的《水力機械-混流式水輪機壓力脈動換算》IEC標准正式發布,這是我國水輪機行業企業首個自主制定的國際標准。從三峽工程的『學習者』到國際標准的『制定者』,這一跨越不僅是覃大清個人職業生涯的加冕,更標志著中國水電裝備在國際上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標准』的引領突破。
胡喜平:培育農民最需要的種子
在2025年全國勞動模范、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大豆研究院院長胡喜平的辦公室裡常年備著三件『法寶』:雨靴、草帽、調查棍。每年5月至10月,他都會驅車2萬多公裡往返全省48個試驗點。
2015年,胡喜平帶著6名年輕人創立了黑龍江首個商業化大豆育種團隊。在地表溫度接近40℃的盛夏時節,他頂著腰椎間盤突出發作時的疼痛,弓著身子完成每天800朵花的授粉任務。在他看來,實驗室的數據永遠需要田間地頭的驗證。『泥腿子』的褲腳沾著多少泥土,育種的根基就有多紮實。歷經8年嘔心瀝血,胡喜平帶著團隊選育了集高產、抗病、耐密、稈強、優質、廣適於一身的『龍墾3092』大豆品種。2024年,『龍墾3092』以實收畝產624斤的產量刷新了黑龍江省第四積溫帶大豆高產紀錄。
『農民需要什麼,我們就培育什麼。』胡喜平還帶領團隊創新『半矮稈耐密植』育種理論,實現『產量翻番不彎腰』,破解了高寒地區大豆倒伏難題;『墾保小粒豆1號』攻克炸莢難題,推動中國大豆挺進國際高端供應鏈。截至目前,胡喜平選育的68個大豆品種累計推廣1.9億畝,助農增收83億元,成為黑土地上的『金色引擎』。
劉可夫:舊零件裡摳效益
完成187項生產檢修設備技術改進,創造經濟效益千萬餘元;取得15項國家專利,12項成果推廣應用……這是剛剛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的大慶油田采油三廠數字化運維中心數字化運維工劉可夫,紮根油田23年的奮斗答卷。
初入大慶油田,劉可夫在每天的登杆中夯實了配電技能。為了實現進階,他主動挑戰變電檢修工作,啃圖紙、蹲現場、取真經,逐步摸索出『望、聞、聽、切』四大檢修『絕活』,踏遍139.5平方公裡的井站,劉可夫能夠做到迅速精准判斷變配電所及配電線路的各類疑難故障。
面對油田數字化浪潮,劉可夫毫不猶豫紮進『新賽道』,主動投身數字化儀表、變頻調速裝置故障診斷維修和自動化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領域,聚焦油田生產所需潛心鑽研,逐一攻克『卡脖子』技術,取得的專利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油田數字化生產技術難題。
儀表壞了換新的?劉可夫堅決不同意,他深知這筆費用不是小數。他帶領團隊把油田常用儀表的電路板拆開仔細研究,一點一點繪制電路圖,摸清每個零件的『脾氣』,還把常見故障整理成了『避坑指南』。他們精准定位故障板卡的故障點,進行電子元器件級別的替換。原有配件得到最大化利用,顯著降低了修舊成本。據統計,劉可夫團隊每年維修各類儀表約1300塊,修復原值超億元。
從查故障到搞革新,從修電路板到開發智能系統,劉可夫樣樣往前衝,把匠心化作守護油田的點點星光,把創新凝聚成降本增效的累累碩果。
張利增:短道速滑築夢師
2024年1月,在韓國江原道冬青奧會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決賽中,中國姑娘楊婧茹運用『兔子戰術』奪冠,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曾經培養楊婧茹九年的七臺河市冬季運動訓練中心副主任、短道速滑專業隊主教練張利增也隨之成名。今年,他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2009年,因傷退役的張利增轉型為教練,在七臺河市第十五小學組建首支短道速滑校隊。當時沒有室內冰場,他冒著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每天堅持凌晨2點起床接水澆冰。張利增大膽提出並推行『吃住學訓一體化』教學模式,既當教練、澆冰師、磨刀師,又當老師、廚師和保育員。
因教學成果突出,2015年,張利增被聘為七臺河市短道速滑少兒業餘體校重點班主教練。他設計了繞塊練習、眼鏡練習、大彎道練習等動作,訓練孩子們腳部的靈活性、協調性和駕馭冰刀的能力。張利增認為,只有平時勤於動腦,關鍵時刻纔能作出正確判斷,於是通過讓隊員跑步時背古文,靜態訓練時考大家數學題,強化孩子們在瞬息萬變的賽場上把握機遇的能力。
張利增先後4次入選國家隊執教,培養輸送的運動員獲得世界級獎牌22枚、亞洲級金牌6枚、國家級金牌84枚,為國家和黑龍江省輸送優秀運動員65人。在張利增的帶領下,短道速滑人纔輩出的『奧運冠軍之城』七臺河繼續高奏凱歌,為中國冰雪運動發展不斷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