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網媒聯播

人民日報『00後』記者在『中國第一農場』開拖拉機

時間:2025-05-02 07:36:00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

  

  春日的『中國第一農場』——黑龍江省友誼農場,黑土地上轟鳴的不是老式拖拉機的『復古BGM』,而是北斗導航播種機的電子蜂鳴聲。一臺臺『鋼鐵機甲』在田間劃出筆直軌跡,種子像被施了魔法般精准落位,農戶老李蹲在地頭刷著手機,屏幕上實時跳動著播種深度、株距數據:『這年頭,種地比打電競還講究操作!』

  這裡的春耕早已不是『人海戰術』。電控氣吹播種機化身『智能投手』,土壤?情傳感器一秒算出最佳播種深度,誤差不超過1厘米,北斗導航讓每行田壟直得像程序員敲的代碼。農機手趙清泉笑著說:『以前一天種200畝累得腰酸背疼,現在指揮機器「狂暴輸出」,600畝輕松拿下,種地居然種出了科幻爽感!』

  田壟之下也暗藏玄機——水肥一體化系統像給黑土地裝了『靜脈輸液管』,滴灌帶精准輸送營養,玉米株距從『寬松休閑裝』昇級為『緊身戰斗服』。農戶李林山指著手機APP上的土壤濕度曲線:『旱了?咱有「雲端龍王」遠程下雨!』

  天上飛的無人機可不是來拍vlog的!這些『空中偵察兵』用多光譜鏡頭給玉米做CT,AI算法瞬間診斷病蟲害,生成『戰損報告』直傳地面機器人。科技中心大屏上,上萬塊地的?情、肥力、苗情數據瘋狂刷屏,技術員小徐滑動指尖:『看,3號地缺氮,5號地有蟲卵,無人機戰隊已帶著「特效藥」空投支援!』

  衛星也來跨界助農!遙感技術給土壤做『核磁共振』,哪塊地缺啥營養,導航系統就給農機發送『定制食譜』。去年剛上崗的無人駕駛插秧機,秧苗插得比尺子量還齊。農場老把式王大爺摸著胡子感慨:『我掄了半輩子鋤頭,沒想到現在種田靠的是天上的星星!』

  智慧農業可不是單兵作戰。農場裡的『數字大腦』能同時指揮上千臺農機,從播種到收割全程『雲端排兵布陣』。坐在控制中心的技術人員輕點鼠標,無人農機作業軌跡瞬間生成3D地圖:『以前巡田靠腿,現在種田靠網,5萬畝玉米地就像在玩戰略游戲!』

  95後新農人舉著雲臺直播智能農機列隊作業,直播間瞬間刷屏:『求機甲型號!』『這確定不是《流浪地球》片場?』農場60歲的劉嬸都能熟練操作農業APP,她笑著展示手機裡的種田攻略:『現在卷的不是產量,是黑科技!』

  當傳統農耕智慧碰撞數字革命,這片黑土地正用『硬核科技』回答著『誰來養活中國』的時代之問。正如老農們說的:『咱種的是玉米,長出來的是未來!』

  小編喊話:快來圍觀黑土地上的『科技與狠活』,解鎖你的春耕新姿勢!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