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鑫淼,男,漢族,中共黨員,1981年3月生,研究員,現任畜牧研究所所長,2024年8月提任正處級,2024年8月任現職。
學術兼職: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遺傳育種學分會理事、黑龍江省畜牧獸醫學會副理長兼秘書長、國家生豬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理事
事跡
何鑫淼是國家生豬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黑龍江省生豬產業體系首席專家,獲得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獲得農業農村部神農青年英纔稱號和黑龍江省傑出青年人纔稱號。
從事地方豬資源挖掘、品種培育及產業化,主持國家和省部級項目50餘項,以第2完成人連續16年培育黑豬新品種1個,主要進行育種方案設計、制定3個選擇指數、培育3個專門化品系、3個民豬家系,開發芯片2個及育種第一執行人;主編著作6部、發表文章217篇(SCI87篇);軟著6項,地標3項,專利67項(第1發明人5項),成果轉化780萬元;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第2、3),主要貢獻是對民豬特性挖掘,篩選到抗寒、絨毛發育差異基因54個、揭示6個基因作用機制和民豬育種利用;獲省專利優秀獎1項。
(一)聚焦華系豬育種,培育適合全國養殖的黑豬新品種(配套系)1個。
1、積極投身育種-養殖生產一線,歷經16年培育出『龍民黑豬』新品種1個,篩選『巴民』豬雜交組合1個。采用全基因組育種技術和肌內脂肪預測模型創建3個種豬選擇指數,培育松遼黑豬、民豬、巴克夏豬專門化品系,並三系配套育成龍民黑豬。其肌內脂肪含量4.23%,比優質黑豬肉標准高1.23%;瘦肉率58.60%,比民豬高10.95%;日齡180天可達100kg,比民豬少92天。龍民黑豬通過全國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一致評價育種成效好,體型大、生長快,填補了黑龍江省40年豬育種空白,是我國15年來肌內脂肪含量最高的培育豬種(建國以來第二),推廣到十餘個省、市,效益良好。在海南推廣各配套系種豬累計7200頭,年均出欄12萬頭以上,是海南出欄量名列前茅的黑豬品種。
2、通過品種培育和雜交組合建立,增加了民豬需求量,擴大了群體規模。選育了民豬快長、高肌內脂肪、高繁殖力3個家系,通過自建、合建1個省級保種場、2個備份場和3個核心場;研發了精液凍存體系,解凍活力?70%,使民豬由瀕危到遠超安全線。推廣民豬、培育豬種及黑豬雜交豬3.6萬頭,推動優質商品豬年均出欄80餘萬頭,產值達到32億/年。
(二)創新性開展地方豬資源特性挖掘與利用研究,注重科技創新融合。
篩選到與抗逆、抗病差異基因34個;發現20個民豬特有耐寒基因;確定Y-box結合蛋白4個基因耐寒機制;篩選3個絨毛發育基因。發現和驗證CAST、ACADM等53個調控肉質基因和表觀因子,探明C/EBPβ-ACSL1介導脂肪沈積的調控網絡,揭示了AMPK、IRS1/Akt/FoxO1在調控肌肉形成過程中的分子機制。
開發全基因組選擇芯片2個。針對民豬及其雜交豬育種基因芯片的空白,開發『民芯一號』和『巴民豬芯片一號』芯片,檢出率達98.74%,可縮短育種進程,提昇選種效率。芯片應用於7個大型民豬、巴民豬養殖場的種豬選育,加快選育進度;對國內5個黑豬群體進行體型外貌篩選劃分,血統分型,建立育種核心群,開展新品種培育工作。
(三)開展多團隊、多平臺聯合攻關,推進地方豬資源評價與利用。
依托國家創新中心東北中心,聯合東北地區科研力量,開展地方豬資源評價與利用、群體建立、技術研發等工作,挖掘東遼黑豬、東北花豬資源,進行進化分析、特性研究,對松遼黑豬進行新家系培育,加大利用和推廣力度,開展東遼黑豬異地育種工作。依托國家和省級生豬產業體系130多名專業人員建立針對寒區養殖系統性技術攻關與落地的產學研聯融發展,組織召開國家地方豬資源利用會議、六屆哈爾濱豬業高峰論壇、養豬業分會等行業內專項研討會議,累計參會人數達2萬餘人次,建立森林豬研究院、黑龍江民豬產業技術聯盟、地方豬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促進產學研交流與合作。
(四)立足寒區,緊盯產業技術需求,推進技術研發與落地,助力服務鄉村振興產業。
研發養豬生產技術16項,其中農業部、省主推技術各1項,在200餘家企業應用。建立種養結合模式4個,年培訓1300人次,開展扶貧工作,累計幫扶1667戶,年戶增收3000元以上,形成『優質生豬養殖帶動精准扶貧』模式,並以技術服務和技術轉化形式獲得成果轉化780萬元。
未來聚焦地方豬育種與產業化,為豬品種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