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期
鐵道兵挺進大興安嶺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曾於1955年、1958年兩次嘗試開發大興安嶺,均因自然條件限制而未果。1964年2月10日,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正式成立會戰指揮部,進行第三次開發大興安嶺的部署。8月,鐵道兵三師、六師、九師8萬官兵,開進了大興安嶺的高寒禁區,拉開了修築鐵路的序幕。
鐵道兵先遣隊一進入大興安嶺林區,就要面對極大的困難。嫩江至加格達奇只有3個居民點,再往北人跡罕至,林木密集,無路可走。他們風餐露宿,披荊斬棘,用斧頭砍出一條路。
先遣隊頑強突擊24個晝夜,開通34公裡的越嶺山路,越過大興安嶺的脊梁伊勒呼裡山,到達西裡尼(鄂倫春語:難以生存的死地)。最終經過4個月的奮戰,他們在300公裡的原始森林搶修出220公裡的運輸便道,搭起了3500多頂帳篷,架設通信線路,為大部隊進入施工點創造了條件。
當年冬天,由於缺乏防凍經驗,大部隊剛進入大興安嶺,很多人的手腳就凍傷了。生活上也困難重重:沒有住房,他們搭起帳篷;沒有水喝,砸冰化水;沒有蔬菜,乾菜為餐。為抵御嚴寒,戰士們就地取材,借用當地的火牆、火炕和火爐,還用黃土和石板搭起『地火龍』取暖。
1965年1月,正是大興安嶺的隆冬時節,鐵道兵決定進行橋梁、隧道、路基的冬季施工,拉開了築路會戰的序幕。
在冰天雪地裡施工,沒有現代化的工具,靠的就是鋼?鐵錘。嚴寒天氣裡,鋼?凍得發脆,手凍僵了握不住。每前進一步,廣大鐵道兵都要付出巨大的體力。他們喊出『熱情橫掃漫天雪,汗水融化千層冰』的口號,挑戰自然極限——遇到沼澤濕地,就搬運土石填築起高高的路基;遇到高坡大嶺,就『劈山開道』,開鑿出路塹;遇到高山,就在主峰裡開鑿出隧道;遇到河流溪泉,就在堅冰之上修築大橋。
呼瑪河寬400多米,河床的冰層有幾米厚。戰士們在寒風中,用鐵錘鋼?破除堅冰,鑿出了一個七八米深的橋基。澆築橋墩時,他們把水泥砂石用鐵板炒熱、開水攪拌,從零下40多攝氏度加熱到零上30多攝氏度,然後用棉布蓋上保溫。在開鑿一處大山岩時,戰士們不懼艱險,爬上高山峭壁,打眼放炮,連續奮戰8個月,硬是開鑿出13個20米深的豎井,炸開了半座山,將3萬多立方米的土石填入河谷,築起了傍山沿河的鐵路線。
在天寒地凍的條件下,戰士們摸索出一套高寒地區的施工方法。挖橋墩基坑,『鑿冰眼』,利用奇寒天氣,采取逐層破冰、快速凍結的方法,形成了天然圍堰。這反而比夏季水中作業容易得多,使橋基可以垂直開挖,避免了以往夏季施工時出現的塌方、抽水等問題。隧道施工用導坑掘進的辦法。為解決炸藥不足的問題,戰士去外地學習用鋸末和廢機油自制炸藥,解決了施工爆破難題。
英勇的鐵道兵櫛風沐雨、英勇開拓,在林區各族人民支援下,到1983年底共修建鐵路792公裡、橋梁124座、隧道14座、房屋建築30萬平方米,300多名官兵在建設過程中光榮犧牲。特別是修建加格達奇至漠河的鐵路的過程中,鐵道兵排除萬難,以平均每修建1公裡鐵路就有1名官兵犧牲的巨大代價,把鋼鐵軌道鋪進了人跡罕至的林海雪原,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光耀千秋的英雄篇章。
為紀念鐵道兵的豐功偉績,緬懷犧牲的鐵道兵官兵,弘揚大興安嶺精神,中共大興安嶺地區委員會、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於1988年在加格達奇北山公園山頂修建了『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紀念碑高20米,象征拼搏奮斗的20載。主碑前方還有一頭昂首挺立的麋鹿雕塑,象征著邊疆各族人民對鐵道兵部隊的援助——當年邊疆人民正是用麋鹿為鐵道兵運送物資的。
英雄不言,山河為證。如今,這座紀念碑已成為大興安嶺人民群眾開展愛國主義、革命優良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
來源: 《黑龍江工人運動史》、《中國國防報》、『哈鐵家園』微信公眾號、『龍視新聞聯播』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