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平原、廣袤森林、界江湖泊、冰雪景觀,得天獨厚的自然與人文生態承載著一代又一代龍江人對自然的認知、對生活的希望,也激發了藝術工作者對廣袤龍江的創作靈感。黑龍江的文化藝術工作者汲取黑土地上的文化藝術營養,創作出了展現新中國工人階級精神面貌的歌曲、冰雪山水畫派、獨具神韻的龍江劇及小興安嶺森林特色木藝文化等藝術門類,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風貌的黑土藝術、文化品牌和藝術財富。今天讓我們感受在龍江工運百年中湧現出的優秀文藝工作者的先進事跡,一同欣賞內容豐富、內涵厚重的龍江藝術風貌。
『咱們工人有力量!嘿!咱們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嘿!每天每日工作忙,蓋成了高樓大廈,修起了鐵路煤礦,改造得世界變呀變了樣……』歌曲《咱們工人有力量》形象地描繪了工人階級忘我勞動的熱烈場面,其創作者、人民音樂家馬可在黑龍江工運史上以藝術創作與工人運動的深度融合作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至1948年間,馬可隨魯藝團隊赴東北解放區,深入黑龍江佳木斯等地的工廠體驗生活。在佳木斯發電廠,馬可穿上工裝與工人同勞動,目睹工人高漲的生產熱情,創作了《咱們工人有力量》,該歌曲以東北秧歌與勞動號子為基調,生動刻畫工人『蓋高樓、修鐵路、造槍炮』的豪邁形象,成為解放區工人支援前線的精神號角。《咱們工人有力量》是歌頌工人階級的贊歌,它見證了工人階級的勤勞、勇敢和樂觀,它鼓舞著並將繼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工人階級為祖國的發展奮斗不止,它也將永遠傳唱不息。歌曲從黑龍江傳唱全國,極大鼓舞了東北工業重建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工人斗志,成為新中國工人階級的精神象征,為黑龍江乃至全國工運史留下了深刻的藝術印記。
龍江獨有的冰雪文化也給藝術工作者帶來了無限的創作靈感。創立冰雪山水畫派的於志學,自1960年起研究雪景畫,填補了中國傳統水墨畫無法直接表現冰雪的空白,他創造的冰雪山水畫,通過實驗膠水與礬水的結合,創造『雪皴法』『潑白法』等技法,突破傳統留白局限,直接表現冰雪的晶瑩質感。更為難得的是,於志學始終立足於為北國山川立傳,始終致力於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培養了吳喜全、於曉龍、吳磊等多位冰雪畫家,建立黑龍江、黃山等地冰雪畫創作基地,推動冰雪藝術普及,向全國多地美術館捐贈千餘幅作品,無償公開冰雪畫技法教程,助力藝術傳承。他始終堅持『繼承不是重復,一切在於創造』的藝術宗旨,多次赴大興安嶺等極寒之地采風,在零下40℃環境中創作,先後榮獲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頒發的『中國畫學術精誠獎』、黑龍江『文藝終身成就獎』等諸多榮譽。
作為龍江劇的創始人,白淑賢的名字已與龍江劇共生,在龍江劇的發展歷程中,白淑賢具有開創性的貢獻。她推動龍江劇的藝術風格不斷走向成熟和豐滿,並由此形成獨具魅力的『白派藝術風格』及『白淑賢精神』。白淑賢將龍江劇的特點總結為『紮根黑土、博采眾長、適應時代、自成一家』,在劇本創作上,她堅持以名劇來帶劇種,陸續推出了《荒唐寶玉》《木蘭傳奇》等叫好又叫座的經典劇目。雖然都是傳統戲,但她以創新的時代精神為指導,以黑龍江地域文化為神髓,塑造了『黑土劉金定』『關東的賈寶玉』『塞北的花木蘭』等富有人性化特征和帶有濃郁地方風格的經典人物形象,在表演程式與藝術風格上,都達到藝術個性美與戲劇整體美的和諧統一。如今,年過古稀的白淑賢依然不捨龍江劇,一直活躍在劇目創作和教學的第一線,為龍江劇的基業長青把舵護航。
在龍江文化的藝術寶庫中,雕刻技藝是其中一顆奪目的明珠。作為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木拼畫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的王美江,憑借精雕細琢、大膽創新的工匠精神,手持刻刀,把枯燥當樂趣,以重復當生活,一刀一刻間讓一件件惟妙惟肖、巧奪天工的工藝品從林都伊春走向全國。在藝術創作之路上,王美江愛琢磨善鑽研,喜歡啃工作中的硬骨頭。在繼承傳統工藝技藝基礎上,他將文化藝術、科技等現代元素巧妙融入其中,在木拼畫的基礎上創新開發了樹木果皮工藝畫。他設計研發制作的多部木藝文化作品在國際、國內博覽會和創新設計大賽上屢獲金獎,爐火純青的技藝,也讓王美江收獲了中國工藝美術領域的諸多獎項。與一般的傳承人不同,近30年的從業生涯,王美江始終不忘匠人初心,積極履行一位非遺傳承人的責任,他在『守正』的同時不忘『創新』,王美江技能大師工作室也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創新人纔工作室』,他用全部心血將木藝事業融入八百裡興安,奮力打拼出中國木藝、龍江木藝文化新天地,在林都伊春綠色轉型、全方位發展的拼搏路上,百尺竿頭仍努力,匠心一腔寫華章,在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之路上堅守和傳承……
從時代之變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豐富素材,用飽滿的情感反映人民心聲,講好龍江故事,傳播龍江聲音……在龍江的廣袤大地上,無論是老一輩藝術家前輩還是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都用藝術作品充分展現了龍江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取得的發展成果以及職工群眾追尋夢想、砥礪奮進的精神風貌。相信通過無數龍江藝術工作者的薪火相傳,我們會看到更多具有龍江風貌、龍江特質、龍江標識的作品,讓藝術走進千家萬戶,成為職工群眾文化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