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
中國現代拓荒史上的英雄壯歌
繼承下去吧,我們後代的子孫!
這是一筆永恆的財產——千秋萬古長新;
耕耘下去吧,未來世界的主人!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間天上難尋。
這是詩人郭小川在《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中寫下的詩句。正如詩中所言,北大荒這片神奇的土地肥沃豐饒,沈睡了千萬年卻無人踏足,成為世人眼中的蠻荒之地。
從1947年起,為響應毛澤東同志『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號召,從延安赴東北的乾部和大批榮譽軍人開始挺進北大荒,這片土地終於打破沈寂。
幾代人頭頂藍天、腳踏荒原,『早起三點半,歸來星滿天,啃著冰凍饃,雪花湯就飯』,經過艱苦奮斗,終於將人跡罕至的北大荒建設成為美麗富饒的北大倉,在新中國發展史上鑄就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勇於開拓,甘於奉獻』的北大荒精神。這一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1947年6月,從延安赴東北的乾部李在人與原吉黑軍區司令部秘書劉岑率領十六人,在珠河縣(今黑龍江省尚志市)一面坡太平溝開荒生產,創建松江省營第一農場。11月,曾經在槍林彈雨中衝鋒陷陣的老八路周光亞租用一個老鄉的馬爬犁到通北縣踏查荒原。在最困難的時候,只有一棟舊房子、一個小木桌、幾個泥盆泥碗,燒柴自己打,吃糧自己種。沒有機械和農具,就撿來日本開拓團扔下的破舊機具,簡單修理後使用。就這樣,從無到有,周光亞和他的戰友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國營機械農場——通北機械農場。
新中國成立後,北大荒進入大規模開發建設階段。
1954年,時任鐵道兵司令員兼政委的王震將軍來到黑龍江省湯原縣視察。途中,他捧起一把黑土後不禁感嘆:『這土多肥呀,肥得都冒油花了。我們國家搞社會主義建設,就需要糧食。所以,我主張把大批復員軍人留下來,在這裡辦農場,為國家多生產些糧食。』
1955年初,當北大荒的土地還在刺骨的寒風中沈睡時,王震在愛民大隊(現850農場)開起燒荒現場會。他親自點燃第一把荒火,北大荒的春天也從此開啟。
1958年,中央先後發布《關於發展軍墾農場的意見》和《關於動員青年前往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中央軍委發出『向北大荒進軍』的號令,動員10萬多復轉官兵奔赴荒原,向地球開戰。隨後來自山東、天津、河北等地的20萬名支邊青年投入北大荒開發建設,掀起全國青年志願墾荒熱潮。此後,10萬名大專院校畢業生、54萬名城市知青相繼投身墾區,推動了北大荒大規模開發建設。
當年的北大荒,條件十分艱苦,所到之處荊棘叢生、沼澤連片、野獸出沒。沒有房屋,墾荒隊員就用泥巴和樹枝搭馬架子;沒有水井,就用泡子水過濾做飯;沒了糧食,就靠牲口飼料、糠皮、樹皮、草根、瓜秧等充飢。
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物質條件的艱苦,並沒有讓拓荒者們退縮,他們用青春、熱血乃至生命,在地圖的空白點上填寫了一個又一個國營農場的名字,創造了人類墾殖史上的奇跡——他們用自己燒的紅磚建起漂亮的房屋,成立了拖拉機修配廠、聯合加工廠,建立了托兒所、學校、衛生所、圖書館、百貨商店、公共食堂、廣播站,安裝了電燈、電話等等。在墾荒人開拓進取的號子聲中,荒原有了人氣、有了生機,變成了創業的良田熱土。
三江交錯北大荒,黑沃千裡大糧倉。
回首北大荒,拓荒者的腳步撼醒了長夢久遠的亙古荒原,每一寸土地都記錄著墾荒人辛勤耕耘的身影。
眺望新征程,北大荒人探索不輟、破冰前行,正向著建設世界一流現代農業集團、打造『國際化新型糧商』的目標砥礪前行,必將在未來不斷書寫北大荒一個又一個新的傳奇。
來源: 《黑龍江工人運動史》、《黨建》、學習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