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花,女,漢族,1968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佳木斯市急救中心院前醫生。從醫39年,紮根急救一線20載,她是守護生命的『急先鋒』,心懷熱愛與執著,練就過硬的急危重癥診治本領;她是急救行業的『領跑者』,率先開展省內新生兒長途轉送業務,挽救新生兒生命,造福無數家庭;她被稱為與死神競速的『特種兵』,在緊急關頭,迅速響應,衝鋒在前,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她曾先後榮獲『黑龍江省院前急救先進個人』『佳木斯市先進工作者』『佳木斯市三江名醫』等榮譽稱號。
365×24,她隨時待命,分秒不敢懈怠
如果說醫院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那麼急救車無疑是戰場上最前沿的陣地——這裡有最危急的病癥、最緊張的氣氛和最忙碌的身影。
20年來,作為急救醫生,張永花時刻緊繃急救這根弦,頂得住、扛得起、衝在前。面對中毒、窒息、車禍、溺水、急性心梗等危急情況,她需要穩快准地處置危重病患,每次出診她都在全力與死神搶奪『生命』。
在急救現場,總能看到驚心動魄的救人場面,分秒都是生死時速的較量。2024年2月23日凌晨2點多,一名患者突然意識不清,需要急救,接到出診指令,張永花帶領的急救小組僅用5分鍾時間趕到患者家中,發現患者心跳、呼吸驟停後,『快!准備搶救』,心肺復蘇、注射腎上腺素、進行除顫……幾番努力之下,患者呼吸心跳終於恢復。但未等大家擦去額頭上的汗水,『您有一個新任務』,隨著一聲提示,她們立即投入到新一輪戰斗中。
20年來,她始終堅持醫者父母心的原則,對待患者不分家庭境況是富是貧、社會地位是高是低,始終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對待每一位病患,她都能做到認認真真檢查、詳詳細細解說、兢兢業業施救。出診前積極與患者家屬溝通,認真了解患者病情,耐心進行遠程指導;出診過程中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開展對癥救治;出診後主動對患者進行隨訪,掌握病人的病情變化,了解愈後情況,給予關懷和安慰。
21載春秋,她一腔熱愛,投入到急救新領域
眾所周知,急救工作具有急、重、繁、亂、雜等特點,急救車是一個永遠讓人緊繃神經的地方,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抗爭是急救中心的常態,是整個衛生系統內最苦、最累、最忙的崗位之一。面對急救需求越來越高的現狀,佳木斯市急救中心承擔了全市所有的急危重癥患者的跨區域長途轉送任務,作為一名老急救人,張永花深知自身的責任與使命,她把自己對生命的敬重,對急救事業的熱愛,都傾注到了每一次與死神的博弈中。
新生兒急救是東部地區急救行業的短板,尤其是新生兒長途轉運工作,對醫生的水平要求更為嚴格。由於省內各地市均未開展新生兒長途轉運業務,張永花每每看到患兒微弱的呼吸和家屬求助無門時絕望的眼神,她的心也跟著緊緊抽痛著。她意識到解決新生兒長途轉運工作是當下至關重要的事情。於是張永花開始利用個人休息時間到醫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偷師學藝』,在她的不斷學習和多番努力下,市急救中心於2014年4月組建了全省第一支危重新生兒長途監護轉運組,填補了我省新生兒跨區域監護轉運業務的空白。
2022年的五月,在家休班的張永花,接到指揮中心打來的加班電話,一名出生僅13天的30周早產新生患兒因氣管狹窄急需轉運到北京進行手術治療。接到加班指令後,張永花一邊與市婦幼保健院重癥監護室醫生取得聯系了解患兒的基本情況,一邊迅速趕到單位調試設備。當她抵達醫院並得知呼吸機的參數有一定范圍限制,如患兒病情變化,未及時發現,便會危及生命時,她果斷選擇放棄使用呼吸機,全程采用手捏連氧皮球的方式轉運患兒。
救護車在公路上高速行駛,救護車內氣氛更是緊張。患兒狀況平穩時,手捏連氧皮球大約每三秒要擠壓一次,一旦患兒出現癥狀,捏球的頻率就要增加一倍。17個小時,一直不間斷地捏球20000多次。
患兒因插管導致分泌物特別多,需要反復地進行吸痰。考慮到孩子太小,身體脆弱,張永花為了最大程度地減少對患兒的刺激,每次都是用嘴來幫患兒吸痰,這樣更容易感受患兒的呼吸狀況,吸痰的力度也更好把控。
次日中午,患兒平安到達北京,直到順利與對方的醫護人員進行了交接,張永花急救組的四個人纔松了一口氣。
作為危重新生兒轉運小組的組長,多年來她積極探索長途轉運新生兒的新方法、新模式,到新生兒重癥監護室學習,總結成功救治經驗,關注患兒愈後情況,她帶領的急救團隊共轉送新生兒患者近兩百例,得到了患者家屬的一致好評。
7300個日夜,她不斷學習,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作為一名醫生,尤其是一名急救醫生,需要面對各種復雜的病情,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醫療服務質量,纔能贏得患者的信任。於是張永花在工作中不斷學習,苦練過硬的基本功,熟練掌握專業基本理論、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療法,了解各類疾病發展的新動態,積累新經驗。先後考取了執業護士證、執業醫師證、執業藥師證、執業健康管理師證。
除此之外,她還非常注重人纔培養和梯隊建設,手把手指導年輕醫生,幫助他們充分發揮潛力。憑借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專業知識,培養了一批批急救新生力量。
今年57歲的張永花本已到了退休年齡,可是她捨不得離開自己熱愛的急救事業,選擇延遲退休,繼續奔波在救死扶傷的急救路上。工作不圖名,不圖利,不講時間,不計報酬,就是以這種堅韌的毅力她二十年如一日地工作著,艱苦的付出也換來豐厚的回報,經她救治後康復出院的患者,紛紛送來錦旗和感謝信。她還常把自己的私人號碼留給病人,便於隨時掌握病人的情況。而這也導致她即便是在休息的時間裡,也會不停地接到病人的求助電話,有時在凌晨,有時在半夜,無論風雨寒暑,她都第一時間幫病人解決。憑借高超的技術和高尚的醫德,張永花贏得了病人和同事們的稱贊。
張永花常說,我穿上了這身象征生命的橄欖綠,每天都重復著無數次搶救任務,可患者一輩子或許只有這一次機會,因此對待每一位病人都要不負信任,全力以赴。
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但總有人用平凡成就偉大!張永花醫生時刻牢記急救人的使命,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宗旨,為實現急救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