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2025年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楊俊賢

時間:2025-05-11 14:47:48  來源:極光新聞  作者:

  在廣袤的松嫩平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大慶老街基農副產品有限公司正以蓬勃之姿書寫著現代農業的輝煌篇章。在這片承載著千年農耕文明的土地上,有一位紮根生產一線十五載的質檢員,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勇於創新的責任擔當,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守護者』。她,就是2023年大慶市勞動模范楊俊賢。從普通女工到行業標杆,這位54歲的質檢先鋒以平凡崗位上的非凡堅守,譜寫了一曲新時代勞動者的奮斗贊歌。

  一、從田間到車間:以技術革新築牢質量根基

  2008年,39歲的楊俊賢帶著對家鄉農產品的深厚情感加入老街基公司。彼時的肇州糯玉米產業正處於轉型昇級關鍵期,傳統作坊式生產難以滿足現代食品加工要求。面對車間設備老舊、工藝標准模糊的困境,這位僅有初中學歷的農村婦女展現出驚人的學習能力。她白天跟著技術員拆解設備構造,晚上查閱《食品機械原理》《真空封口技術規范》等專業書籍,三個月內記滿5本工作筆記,硬是從『技術小白』成長為車間工藝革新帶頭人。

  在鮮食玉米殺菌環節攻關中,楊俊賢發現傳統高溫蒸汽殺菌導致玉米粒水分流失嚴重,影響口感品質。她帶領團隊連續28天進行工藝試驗,記錄136組數據,最終創新性提出『梯度溫控+真空鎖鮮』技術方案。通過將殺菌溫度從121℃分階段降至85℃,配合真空負壓環境,既有效殺滅微生物,又最大限度保留玉米的天然香甜。這項革新使產品合格率從89.3%躍昇至98.6%,推動企業成為全國鮮食玉米行業標准制定單位。

  二、用匠心守護『舌尖安全』:構建全鏈條質控體系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必須把隱患消滅在車間裡!』這是楊俊賢常掛在嘴邊的話。她創新實施『三關五查』質量管控法:原料關實行『一車一檢』,對玉米含糖量、成熟度等7項指標建立數據庫;生產關設置12個關鍵控制點,自主研發微生物快速檢測儀將抽檢效率提昇3倍;出廠關執行雙人雙鎖制度,確保每批次產品可追溯。2022年夏季暴雨導致玉米含水量超標,她連續72小時駐守車間,帶領團隊人工篩選出2.3噸不合格原料,用行動詮釋零缺陷理念。

  在楊俊賢主導下,企業建立起覆蓋種植-加工-儲運的全流程標准化體系,制定操作規范43項、質量手冊12冊。通過將GMP、HACCP等國際標准與東北傳統工藝深度融合,公司先後通過ISO22000、綠色食品等8項認證,實現年檢測3.6萬批次產品重大質量零事故。2021年肇州糯玉米入選國家名優特新產品名錄,其制定的《速凍玉米微生物控制規范》被列為黑龍江省地方標准。

  三、育纔興業:打造新時代產業工人隊伍

  面對農村勞動力技能薄弱的現實,楊俊賢化身『車間教授』。她總結出『三教三帶』培訓法:教標准操作流程、教設備養護常識、教質量風險識別;老員工帶新員工、技術能手帶普通工人、黨員帶群眾。為讓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記住操作要點,她將復雜工藝編成『七字訣』:『三查兩測保安全,四步封口無隱患』,這種接地氣的教學方式使新員工上崗周期縮短60%。

  在培養出30餘名技術骨乾的同時,她推動建立『技能工坊』創新平臺,組織『金點子』評比活動,累計采納員工合理化建議82條。包裝工張大姐提出的『玉米須二次利用』創意,經楊俊賢指導轉化為玉米須茶產品,年增收超200萬元。這支平均年齡45歲的產業工人隊伍,先後取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5項,成為黑龍江省首批『現代農業工匠培育基地』。

  四、數字賦能:開啟傳統農業新篇章

  面對電商經濟浪潮,楊俊賢主動擁抱數字化轉型。2020年她牽頭組建『質量大數據中心』,在行業內率先引入區塊鏈溯源系統。消費者掃描產品二維碼,即可查看玉米從播種到加工的全過程影像數據,這項創新使線上復購率提昇至78%。針對直播帶貨新業態,她建立『雲端品控室』,實時監測倉儲溫濕度、運輸軌跡,確保從『田間鮮穗』到『餐桌美味』不超過48小時。

  在預制菜產業風口下,55歲的楊俊賢再攀技術高峰。她帶領團隊攻克糯玉米即食化難題,研發出『微波瞬時膨化』『天然酵素保鮮』等核心技術,開發出玉米沙拉、玉米濃湯等12款預制產品。2023年公司電商銷售額突破1.2億元,產品遠銷俄羅斯、東南亞,真正實現黑土珍饈,香飄世界。

  五、向新而行: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站在新起點,楊俊賢的目光投向更遠的未來。她正參與籌建現代農業產業學院,計劃三年內培養500名新型職業農民;推動建立企業+村集體+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通過標准化種植培訓帶動周邊6個鄉鎮建設萬畝示范基地,幫助農戶畝均增收超800元。在非遺傳承領域,她組織編寫《東北傳統食品工藝圖譜》,籌建農耕文化體驗工坊,讓粘豆包制作、紅高粱酒釀造等老手藝煥發新生。

  『讓每粒玉米都承載匠心,讓每位農民都分享產業紅利』,這是楊俊賢堅守的初心。從車間質檢員到龍江工匠,從技術攻關到鄉村振興,這位新時代勞模用十五年如一日地堅守證明:最朴實的耕耘也能綻放最耀眼的光芒。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黑土地孕育的堅韌品格,更看到了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產業工人的智慧與擔當。這份屬於勞動者的榮光,必將激勵更多人在建設農業強國的征程上砥礪前行!

責任編輯: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