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致敬護佑生命之光的白衣衛士

時間:2025-05-15 15:43:47  來源:黑龍江工會  作者:

  2025年5月12日是第114個國際護士節,為更好弘揚南丁格爾精神,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開展以『弘揚「三個精神」守護人民健康』為主題的護士先進典型宣傳活動。全國先進工作者、黑龍江省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護理部副主任、神經內科四病區護士長,教授、主任護師於洋入選。

  活動聯動『職工之家』APP、全國總工會政務號、工人日報、中工網以及各省級產業工會,通過專題、視頻、圖文、線上互動活動等全媒體形式,大力宣傳先進典型的事跡和崇高品格,充分發揮其在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激勵廣大護理工作者在新時代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立足崗位、擔當作為,為推動我國護理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時長03:27

  11位護士先進典型中,有的常年奮戰在急診科,在危重病例、突發事件前始終冷靜果斷、應對有序,曾數十次成功完成危重患者的急救與轉運任務;有的走向了艾滋病護理崗位,積極開展志願服務,為『艾友』驅散陰霾;有的一次次奔赴抗災、抗疫前線,忙碌奔波於最需要她(他)們的地方;有的勤於鑽研,獲得多項實用新型專利,積極培養後繼人纔;有的深耕社區衛生服務,推進分級診療和慢病管理,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有的持續關注和努力推進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把工作中發現的民生痛點,帶到了全國兩會的聚光燈下,造福更多患者……她(他)們在平凡的護理崗位上默默奉獻、紮實工作,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一起來了解她(他)們的故事

  荊蕾蕾:用博愛之心為生命擺渡

  人物名片

  荊蕾蕾,女,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二醫院護士長、副主任醫師。曾獲『河北省先進工作者』『河北省五一勞動獎章』『武漢江岸方艙醫院抗疫標兵』『張家口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榮譽,2025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人物故事

  參加工作近20年來,荊蕾蕾大半時間都在急診科一線度過,多年的急診經歷練就了她紮實深厚的業務能力。在實踐中,荊蕾蕾探索出『一想二做三溝通』的臨床護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長期的『一線作戰』更磨煉了她的意志,無論面對肆虐的新冠肺炎病毒,抑或壓力頗大的北京冬奧會醫療保障,荊蕾蕾都能頑強果敢、衝鋒在前。

  近年來,荊蕾蕾先後被選派參加H1N1流行病毒救治、河北省援助武漢抗疫、北京冬奧會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醫療保障、河北水災醫療救治等多項重大公共衛生應急保障任務。先後在《中國誤診學雜志》《華南預防醫學》等國家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主持參與完成《營養支持路徑在老年髖部手術患者護理中應用》《同期與分期雙膝置換手術風險及療效對比分析》等多項臨床研究成果。

  荊蕾蕾曾說:『急診科是一個巨大的賽場,讓身在其中的醫生和護士們熱血沸騰,隨時准備完成一場又一場的生命接力賽。急診科的經歷也提醒我們生命是脆弱的,人生總是充滿難以抵抗的意外和災禍,要熱愛生活裡的每一天。』這便是白衣戰士,不僅用精湛技藝救死扶傷,更用博愛之心為生命擺渡。

  王娜仁:立志掃清患者就醫『盲區』

  人物名片

  王娜仁,女,蒙古族,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中心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副主任護師。曾獲『阿拉善盟五一勞動獎章』 『內蒙古好人榜敬業奉獻好人』『內蒙古自治區傑出護理工作者』『內蒙古自治區先進工作者』等榮譽,2025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人物故事

  2004年參加工作以來,王娜仁先後在阿拉善盟中心醫院手術麻醉科、綜合外科護理部工作,經過不斷努力和鑽研,從一名普通護士一步步成長為護理部副主任。2021年,她被推選為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她說:『讓更多群眾在幸福生活的道路上沒有看病的後顧之懮,是我作為黨代表履職盡責的最大願望。』

  在工作中,王娜仁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真情換理解』的服務宗旨,提出門診服務臺應增強主動服務意識,把病人當親人,從心理到生理給予患者溫馨、舒適、周到的人性化服務。為此,她帶領團隊,率先在門診大廳設立導診諮詢臺,安排導診人員在大廳巡視,指導、協助患者辦理就診手續,為老弱、行動不便又無家屬陪伴的患者提供攙扶、陪診、陪檢、代付繳費、取藥等服務。

  此外,她積極打造新型護理服務品牌,通過開展深入調研,在醫院精心挑選62名護理骨乾人員組成『金牌護士』團隊,上線27項服務項目,通過線上申請、線下服務的模式,專門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行動不便的孕產婦、長期慢病患者等提供上門護理服務,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

  張亞范:三十載初心不改,用醫心書寫大愛

  人物名片

  張亞范,女,吉林省松原市中心醫院(松原市兒童醫院)泌尿外科護士長,主任護師。曾獲『全國巾幗建功標兵』『中國好醫生·好護士月度人物』『吉林省五一勞動獎章』『吉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2025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人物故事

  1996年,剛剛畢業的張亞范來到吉林省松原市中心醫院,正式成為一名護士。查房發藥、詢問病情、安撫患者……這一乾,就是近30年。在工作崗位上,她刻苦鑽研、精益求精,用救死扶傷、甘於奉獻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南丁格爾精神,更彰顯了共產黨員的使命與擔當。

  『默默地乾好自己應該乾的事』——這是張亞范常說的一句話。這些年來,她不斷探索專科護理新領域,總結提昇護理技術,致力於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由其主導的《慢性腎源性腎功能不全患者動脈彈性功能的研究》課題榮獲吉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糖尿病患者保健鞋》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在工作中,張亞范意識到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培養更多的專業人纔,纔能更好地服務於廣大患者。因此,身為松原唯一一名國際傷口治療師的她,積極培養市級傷口造口專科護士三十餘名,培養傷口小組聯絡員五十餘名,助力他們成長為傷口治療領域的佼佼者。此外,張亞范熱衷於公益事業,經常組織開展心肺復蘇、創傷救護、傳染疾病防治等培訓,盡己所能提高大家的健康意識、預防意識、救護意識。

  風雨兼程,醫心不改。近30年的護理生涯,於張亞范而言,患者的滿意與康復是對她最大的回報。為此,她甘願在平凡崗位上奉獻青春,用實際行動詮釋自身價值,書寫一段又一段關於仁心仁愛的朴實故事。

  於洋:為生命奔跑的『提燈人』

  人物名片

  於洋,女,黑龍江省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護理部副主任、神經內科四病區護士長,教授、主任護師。曾獲『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好護士』『龍江好人』等榮譽,2025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人物故事

  她是為生命奔跑的護理工作者,也是誨人不倦的研究生導師,還是肩負使命、為民履職的人大代表——她就是黑龍江省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護理部副主任於洋。

  自2002年參加工作以來,於洋始終紮根神經內科護理一線。在患者眼中,她是凌晨五點便穿梭在病房裡的『家裡人』;在同事心中,她是連續值守36小時的『鐵娘子』;在專業領域,她是主導制定卒中護理標准化流程的『領軍人』。她曾帶領團隊開創急診溶栓綠色通道,推動動靜脈溶栓、神經介入治療護理等技術創新,獲評『齊市溶栓先鋒科室』;也曾在新冠病毒最肆虐時主動請纓馳援武漢,連續奮戰58天,以『零感染、零差錯』圓滿完成任務。她曾以紅手環志願者的身份組織團隊深入農村、社區開展卒中急救培訓,惠及群眾超萬人,讓『黃金救治時間』理念深入人心;也曾把病房變為調研陣地,累計提交6項議案、21份建議,推動『急性腦卒中靜脈溶栓』項目納入醫保……

  漫漫三十載,無悔白衣路。正如於洋本人所言:『健康是全民福祉,我願做照亮他人的明燈,讓南丁格爾之光照亮每個需要的角落。』這位紮根紅岸的護理工作者,正以仁心與大愛,在健康中國建設征程中書寫動人篇章。

  王菊莉:領銜衝鋒在前,守護人民健康

  人物名片

  王菊莉,女,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外科(二)科護士長,副主任護師。曾獲『全國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先進工作者』『上海市好護士』等榮譽,2025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人物故事

  19歲正式成為護士,23歲加入醫院抗擊『非典』小組,2008年趕赴汶川地震災區支援,2020年又作為上海市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衝到抗疫一線……從事臨床護理工作二十多年,在護佑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重大事件面前,王菊莉向來衝在最前面。

  從業以來,王菊莉曾在多部門參與臨床一線工作,在護理方面擁有多崗位復合經歷。因此,醫院以她為勞模領銜人,集結了一支由臨床醫護、康復、管理、教育科研等部門技術骨乾組成的研究團隊,以『呼吸危重癥醫學科』為起點,根據平時發現的病患需求開展科研,定期開展討論,共同攻關《基於微信公眾平臺的呼吸慢病患者健康教育形式的構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早期失能的識別及護理乾預研究》等課題。近幾年,工作室成員發表SCI期刊論文及國內核心期刊論文多篇,獲得專利數項。

  『從工作中發現的小事下手,任何能夠讓護理工作做得更好的方法都值得探尋。』王菊莉和勞模工作室的伙伴們從蔬果運輸物流鏈中得到啟發,就新型信息追溯管理系統開啟研究,希望能實現感染防控管理綠色轉型。

  醫者仁心,王菊莉同樣熱心公益事業,不僅頻繁帶領護理團隊人員在醫院內外組織義診服務、普及科普知識,還將目光投到醫療資源匱乏的西部地區,參與上海市青年志願者援滇服務接力計劃。無懼風雨顛簸,她唯願把優質護理服務下沈到基層、延伸到百姓家中,守護好人民健康。

  胡敏華:甘用人生做燈芯,照亮『艾友』人生路

  人物名片

  胡敏華,女,江西省南昌市中心醫院青山湖院區(原市第九醫院)艾滋病治療中心主任、工會副主席,主任護師。曾榮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最美醫生』『江西省優秀共產黨員』『江西省先進工作者』等榮譽,2025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人物故事

  2000年,艾滋病還是個令人談虎色變的名詞,但在護理一線耕耘了十多年的胡敏華卻勇敢地走向了艾滋病護理崗位。或許她也沒有想到,自己會在抗艾、防艾的特殊崗位上,堅守二十多個春秋。

  走上這個崗位後,胡敏華不僅積極參加『艾滋病預防與控制——關懷與護理』等培訓班,還勤於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由此積累了豐富的艾滋病患護理知識。多年來,她帶領團隊守護了數千病人:他們挽救過一心求死的青年,支橕過瀕臨崩潰的家庭,也為未確診人群消除了恐懼。

  隨著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興起,胡敏華開始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線上線下互動,先後開通『與艾滋病為鄰』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以及數十個艾友交流群。在這些社交平臺上,每天都有不同的網友前來諮詢,胡敏華都會耐心解答。如今,接受胡敏華幫助的『艾友』不再僅限於江西,已擴散至全國乃至全世界。

  為更好服務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在省、市紅十字會的指導下,胡敏華發起成立了抗艾志願服務隊。隨著志願服務的深入開展,新的力量不斷加入,現已發展志願者近千名,服務群眾5萬多人次,舉辦講座100餘場、健康沙龍200多場,受益人群8萬餘人次。

  從風華正茂到兩鬢飛霜,胡敏華用自己的人生做燈芯,用『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信仰點燃了一盞心燈,為『艾友』驅散陰霾,重燃起他們對生命的希望。

  何勝娟:『以患者為中心』,於微末顯匠心

  人物名片

  何勝娟,女,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門診部主任,副主任護師。先後榮立三等功3次,曾獲『湖南省先進工作者』『全市先進工作者』『全市首屆十佳護士』等榮譽,2025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人物故事

  2003—2025年,從事醫療工作二十餘載,何勝娟無論在哪個崗位,都能積極主動作為,始終踐行『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在門診管理、醫療服務和中醫藥傳承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

  2003年,何勝娟從學校畢業,正式成為一名護理人員,進入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醫院醫院兒科工作。工作中,她熱情地對待每一位來就診的小患者,即使最害怕打針的小朋友,都不會拒絕她,還會親切地喊一聲『姐姐』。

  2009年,何勝娟調入門診工作,在門診骨傷科治療室配合院內骨傷科專家開展治療。進入全新領域,她抓緊一切機會努力學習,僅半年時間就對骨傷科方面的知識和治療方法融會貫通,能夠熟練完成石膏和夾板固定、封閉、膝關節注射等工作——而在以前,這些操作大多需要醫生親自完成。此外,她帶領團隊研發五心煩熱貼,並對驅蚊包、海鹽中藥包等4項中藥制劑提質增效。主持科研課題1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6篇,獲中醫藥教育協會科技進步三等獎。

  後來,何勝娟成長為門診管理者,率先推行多途徑預約掛號、錯峰檢查、檢查互認等改革措施,使患者就診時間縮短近一半。創新開展節假日門診655次、晚間門診等便民服務,惠及數萬患者。近十年組織義診120餘次,惠及群眾2萬餘人次。

  何勝娟堅信,『以患者為中心』要在細微之處見真章。她的每一次行動,都詮釋著新時代醫務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潘承燕:為患者盡心,為生命站崗

  人物名片

  潘承燕,女,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結核病防治院結核病區護士長,副主任護師。曾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廣西壯族自治區先進工作者』『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2025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人物故事

  頭戴藍色帽、身著護士服、手戴一次性手套,笑起來眼睛彎彎、親和力十足,工作起來一絲不苟——這就是潘承燕,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結核病防治院結核病區護士長。

  1993年,從衛校畢業的潘承燕被分配到了北海市結核病防治院,一待就是30年。當被問及剛一畢業就來到傳染病專科醫院是否會害怕時,她曾笑說:『不知者無畏。』30年來,潘承燕從不熟悉結核病,到對結核病人護理胸有成竹,她翻閱了大量書籍、付出了大量精力。如果說照護結核病患者要從適應鮮紅開始,那麼潘承燕的進階之路一定也是鮮紅色的。見證過結核病人的咯血、痛苦、窒息後,她愈發認為,成就感最大的事,就是患者配合治療、有所好轉、按時出院。

  除了做好本職工作,潘承燕對自己的『兵』也有著操不完的心:進入結核病區的護士有沒有做好防護?護士們值班怎麼安排更合適、更能照顧到所有人的需求?怎麼能再提高一點護理質量?這些問題時刻縈繞在心頭,她直言『專科醫院在重癥護理和技術操作等方面還是相對薄弱的』,希望能讓科室裡的護士們有機會去上級醫院進修,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技術水平。

  多年的真心付出,讓潘承燕收獲了諸多榮譽,對此,潘承燕說,獲得的榮譽是鞭策也是動力,『只要患者需要,我們就要盡心盡責,為生命站好崗』。

  王震:以夢想為引,在廣闊天地踏浪而行

  人物名片

  王震,男,江蘇省人民醫院重慶醫院職工,副主任護師。曾獲『重慶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湖北省新時代最美逆行者』『孝感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進工作者』等榮譽,2025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人物故事

  自2011年7月起投身醫療衛生事業,王震歷經多個崗位的鍛煉與磨礪,職業生涯涵蓋重癥醫學科、腎髒內科的臨床護理工作及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區委主題教育辦公室等行政管理部門的工作經歷。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關鍵時刻,王震毫不猶豫地站在了抗疫最前線,成為全國首批馳援湖北省孝感市中心醫院的醫療隊員。2023年,他掛職三江街道龍塘村第一書記,以實乾擔當破解基層治理難題。2024年6月,王震正式被吸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預備役軍人,他肩負起新的使命與責任,在更加廣闊的天地貢獻青春力量。

  顧春娥:願傾畢生守『疫』線

  人物名片

  顧春娥,女,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四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副主任護師。曾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區百名優秀護士』等榮譽,2025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人物故事

  作為一名醫護工作者,傳染病房是顧春娥每天工作的區域。她說,從穿上護士服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當作一名衝鋒疫線的『女戰士』,全力以赴與病毒交鋒。

  事實上,顧春娥也是這麼做的。無論是結核病、艾滋病等患者的日常護理,還是非典、甲流和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23年來,她始終堅守在傳染病患者救治工作第一線。一次次與病毒近距離接觸,一次次與突發事件亮劍交鋒,她用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以一心向黨、一心為民詮釋了新時代醫務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2003年,剛剛離開校園的顧春娥就遇上了『非典』。當時,寧夏回族自治區傳染病醫院成立了隔離病房並收治20多個留觀病人,顧春娥負責每位患者的日常護理及病區清潔工作,直到疫情結束解除隔離。2020年1月24日,自治區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該院成為全區唯一一家定點醫院。面對這未知的傳染病,醫院院感防控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她被組織抽調到醫院院感科協助擔起院感防控重任。最終,她和『戰友』們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圓滿完成了寧夏確診病例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目標。

  二十餘載堅守『疫線』,一次次臨危受命,一次次迎難而上,顧春娥總在一線為人民群眾健康和安全築起『防火牆』。即使諸多榮耀加身仍然保持謙遜,因為她深知: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永遠在路上,自己必須學習再學習,讓專業更專業,纔能當好服務人民群眾的健康衛士。

  坎比爾尼薩·希日甫:白衣銘志數十年,平凡崗位鑄不凡

  人物名片

  坎比爾尼薩·希日甫,女,維吾爾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爾勒市中醫醫院(第三人民醫院)婦科護士長,主管護師。曾獲『中國奉獻好人』『湖北省最美逆行者』『全國最美家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團結模范個人』等榮譽,2025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人物故事

  自2001年參加工作以來,坎比爾尼薩·希日甫在護理崗位上奮斗了近25個年頭,從一名稚嫩的護士成長為護士長、主管護理師。

  這二十多年中,坎比爾尼薩·希日甫始終紮實工作,用專業和熱情為無數患者帶去健康的曙光和生命的希望。在她的帶領下,科室不僅形成了甘於奉獻、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還在臨床開展『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使得科室經濟效益和滿意度逐年增加,多項護理工作考核均名列前茅。

  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坎比爾尼薩·希日甫第一時間響應號召,主動請纓奔赴武漢,成為這場無聲戰役中的『女漢子』。在嚴峻的防控狀態下,她與戰友們團結互助,嚴格執行醫囑、護理流程及防控措施,精心護理每位患者。閑暇之餘,她會向患者介紹新疆的風土人情,跳新疆舞、唱新疆歌,與患者一起做康復訓練和體操活動,希望能夠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當年3月,坎比爾尼薩·希日甫在武漢東西湖方艙醫院火線入黨,在黨旗之下鄭重說出的入黨誓言,是她願意為之奮斗終身的行為准則和莊嚴承諾。

  如今的坎比爾尼薩·希日甫,仍然堅守在她熱愛的護理崗位上,她說:『作為一名護士,我會牢記救死扶傷的使命,立足崗位、精益求精,為患者健康保駕護航。』

  向每一位堅守護理崗位的白衣天使致敬!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