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網媒聯播

激發博物館創新活力 讓『過去』擁有『未來』

時間:2025-05-17 20:48:03  來源:人民網  作者:

  初夏時節,萬物並秀,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即將到來,今年的主題是『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當我們談論博物館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或許是一枚『追』了很久的文物冰箱貼——有人凌晨五點到博物館門口排隊,只為把栩栩如生的『文物』帶回家;或許是展櫃裡的『顯眼包』——博物館的文物在『演』我,古人的生活仿佛觸手可及;或許是從文物中汲取養分——中式美學驚艷『出圈』,年輕人紛紛感嘆『你可以永遠相信老祖宗的審美』!

  國寶魅力持續綻放,源於博物館創新活力的提昇。2021年10月,《『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正式施行,鼓勵加強對藏品價值的挖掘闡發,大力推進『讓文物活起來』。各地博物館與時俱進、積極創新,探索博物館更有趣的『打開方式』。

  博物館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殿堂,而是與觀眾產生共鳴的文化空間,是文化創新的活躍力量;『到博物館去』,不再停留於簡單的口號,而成為人們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生活的自覺追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由衷認同。

  國家典籍博物館推出劇本殺《山海社的試煉》,中國國家博物館將『擊鼓說唱俑』搬上舞臺,蘇州灣博物館打造『博物館之夜』……一些博物館還將市集、非遺展示、主題郵局等新元素、新玩法融入其中,掀起『博物館裡過節』的新風尚。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進步,博物館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創新機遇。科技賦能,讓『一眼千年』成為現實,讓『古今對話』變得真實可感。

  步入良渚博物館,只要戴上AR導覽眼鏡,精美玉璧便從展櫃中『躍』然而出,黑陶罐更可『捧』在掌心細細端詳;打開敦煌『數字藏經洞』游戲,觀眾就能化身『數字藏經洞』守護人,循著指引路線走進洞窟,沈浸式體驗『人在畫中游』。

  文物展示傳播與當代科技手段、藝術形式『無縫對接』,不僅加深了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也讓人們在思接千載中得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的啟迪,從文化根脈中汲取追尋未來的力量。

  展廳之內,文化之美浸潤人心;走出展廳,如何讓體驗感在生活中持續?對此,文博人不斷思考、實踐,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博物館熱』從館內延伸到了館外。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將文物的豐厚意蘊進行藝術性轉化,為觀眾帶來文博與藝術的視聽盛宴;《國家寶藏》等綜藝節目,通過『戲劇+影視』的形式講述動人文物故事,為觀眾打開了一扇歷史文化之門。

  最值得一提是『爆款』頻出的文創產品:敦煌書簽、故宮口紅等『圈粉』無數,銅奔馬毛絨玩具持續走紅,國博鳳冠冰箱貼銷售數量過百萬……文博人深入挖掘文物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讓古老文物以勃勃生機走進火熱生活。

  在快速變化的社會,博物館的創新不僅是時代的呼喚,更是文化傳承的必由之路。博物館,這座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必將以更多創新形式串聯起時間的珍珠,為觀眾打開上下五千年的浩瀚世界,走向更加光彩奪目的未來。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