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城市,是『桃李滿天下』的佼佼者;
她在鄉村,是『燭光傳薪火』的守護人;
她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全國勞動模范!
在龍江教育這片熱土上,有這樣兩位教師,她們堅守講臺,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和教育家精神深深融入教育事業,為龍江教育發展注入一泓溫暖的清流、一股堅定的力量。她們就是哈爾濱市第十七中學新區學校副校長、副書記邰慧和伊春市鐵力市工農鄉中心學校教師兼愛心工作站站長仲威平,她們用愛和堅守默默耕耘,譜寫著『傳道授業解惑』的感人故事。
困難面前,毅然決然
邰慧從教33年,有30年是在一線班主任崗位上度過。1998年抗洪期間,為不耽誤新一年學生開學,邰慧輾轉火車、汽車,不顧顛簸與風險,准時趕回學校接新班。為煤氣中毒的學生堅持補課了半年,帶著母親突然去世的學生回家吃住一個學期……為了不耽誤上課,她放棄休假,在學校附近租房,利用間操時間跑回去給自己兩個月大的女兒哺乳!『六一』『入隊』等學生的重要日子,她總會送上精心准備的禮物。她還到敬老院做公益,去社區開展環保課程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仲威平的從教生涯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1988年參加工作後,她在地處偏遠、條件艱苦的鐵力市工農鄉蘭河教學點一乾就是二十多年。教學點撤並時,8名因貧困、單親、智障等原因無法轉學的不同年級學生面臨輟學,她毫不猶豫地留下來,每天往返二十公裡鄉村土路去上課。冬日大雪騎不了車,她一路小跑兩個多小時趕到學校,看著教室門口『眼巴巴』地等著她的學生們,她說『下刀子也會來上課』。夏日暴雨將饅頭泡成碎末,她凍得渾身發抖仍堅持上課,一位學生回家讓奶奶烙了熱乎的餅送給她……
歲月流轉,初心不改。兩位老師對學生的愛,是她們作為『教育大先生』最溫暖的底色。她們這種對教育事業的『點滴』奉獻,譜寫了一曲動人的教育篇章,更是用實際行動弘揚勞模精神的典范。
得失之間,真情陪伴
2018年,邰慧患腦膜瘤做開顱手術。她在遺書中寫道:『要是我醒不過來,把我的肉體捐獻給醫學院校做教學研究,眼角膜捐獻給需要光明的孩子們……』手術成功,病情稍有好轉,她便戴著假發重新站上講臺,雖然拿粉筆的手還在顫抖,汗水順著假發流淌!第二天、第三天,班級出現了一個又一個像她一樣的光頭男孩。『老師,您別戴假發了,傷口不舒服。』『老師,讓我陪您一起長頭發吧!』這是愛的共鳴,心的交流,這是教育的結晶。
在教學點工作的仲威平,既是老師又是勤雜工,鋤草、燒爐子、釘窗戶都親力親為,還為貧困學生買學習用品、送衣物鞋子……她不怕吃苦,更多的心思用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和心理成長,被學生們稱為『難捨難分的媽媽』。由於過度的勞累和長年飲食不當,她患有嚴重的胃病和風濕病,疼痛嚴重時,她一邊打點滴一邊上課。5年間做了兩次大手術,一次是在寒假,一次是在暑假,只為了不耽誤學生上課。為了教學點的學生,她在母親彌留之際、在兒子成長過程中總是『錯失』陪伴!
創新教學,因地制宜
在教學與研究上,她們同樣展現出了令人敬佩的工匠精神。
邰慧作為一所新建學校副校長和哈市首批名師工作室領銜人,仍然奔波在教育教學一線。她不局限於專業,不拘泥於成績,率先垂范,引領年輕教師們實施『雙減』課題研究,研發『十百強思政一體化』特色校本課程。跨越松北、道裡、道外三個區,帶領近50名教師去五常、巴彥等地送教下鄉,開展專題講座,成為課改實驗的引路人。
仲威平在一間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教室內,橕起四個年級的復式教學。為了教好學生,她常常備課到深夜,探索出『動靜搭配』的獨特復式教學法,一個人承擔語文、數學、英語、科學以及音樂、體育、美術等多學科教學任務。用智慧和汗水,為鄉村孩子打開通往美好未來的知識之門。
時代精神,高位引領
『一名勞模就是一面旗幟』,作為黑龍江省基礎教育唯一的黨的二十大代表,邰慧近年來在省總工會、省教育廳等單位組織的活動中做了50多場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報告,讓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她還邀請眾多勞模工匠代表走進學校講『中國故事』,讓他們成為學生的榜樣、偶像。
如今,因為辦學條件改善,仲威平工作了24年的教學點並入鄉中心校,但她的愛心活動卻從未停止。『仲威平愛心工作站』廣泛吸納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和企業關心農村貧困留守兒童,硬化操場近2000平方米、捐獻衣物數千件,以及修建圖書館贈送圖書……用實際行動大力弘揚志願精神。
一位紮根城市教育,一位堅守鄉村教學,邰慧和仲威平兩位老師,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教書育人的真諦。她們在龍江教育的沃土上綻放出絢麗的光彩,成為龍江教育事業發展中閃耀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