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如何為孩子們橕起一片『心靈晴空』?『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送上針對不同成長階段兒童的五個心靈『魔法』。
『魔法』一:種下『安全種子』
0歲至3歲是孩子安全感和依戀關系建立的關鍵時期。嬰幼兒時期,孩子哭鬧到底應該予以回應滿足還是置之不理?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精神科主任崔永華說,在這一時期,要盡可能滿足孩子對於安全感、食物等的需求,哭鬧時給予回應,同時不要頻繁更換孩子的主要照顧者,避免體罰和忽視孩子,這樣有助於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依戀關系。
崔永華說,2歲開始,孩子會逐漸有自主意識,這時要設置簡單的規則,但不要過度限制。
『魔法』二:在游戲中成長
『我們來玩「過家家」,你來演爸爸,我來演媽媽……』『過家家』是許多學齡前小朋友都愛玩的游戲。
專家介紹,3歲至6歲的學齡前期,是創造力和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的小朋友,會呈現出主動探索和自我中心的特點,需要通過各種互動游戲,來引導孩子理解他人感受,逐步減少自我中心。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過家家』等角色扮演游戲,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幫助。
崔永華說,游戲可以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建立同伴關系,對孩子的情感發育非常重要。同時,兒童也要保證適當的運動量,既能夠促進大腦發育,也可以在集體運動中培養社交能力。
『魔法』三:不拿『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
6歲至12歲,孩子進入小學階段,邏輯思維能力越來越好,規則意識越來越強,同伴關系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與之相伴的,是更加在意同伴間的友誼和在同伴間的地位。
專家提示,父母要特別注意避免當眾批評孩子,傷害孩子自尊心,不要過度橫向比較,和其他孩子做對比。可以『自己和自己比』,即用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要和孩子共同設定底線、紅線,避免過度放任,但同時也要避免過度控制。
崔永華建議,父母有時間應盡量提供高質量的陪伴,如每天陪孩子聊天15分鍾,有助於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
『魔法』四:只傾聽不評判
青春期的孩子,讓許多家長感到棘手,感覺孩子從以前的『小棉襖』變成了叛逆的『刺頭』。
北京協和醫院心理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段艷平介紹,12歲至18歲,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這一階段的主要心理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即逐漸形成對『我是誰』『我將來如何發展』『我如何適應環境』等問題的答案。同時,這一時期青少年的大腦正經歷著『施工』的關鍵階段,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發育迅速,而負責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層尚未成熟,這讓青少年更容易陷入衝動與情緒化。
段艷平建議,這一時期,父母要學會在與孩子溝通中『只傾聽不評判』,試著不帶任何自己的想法、判斷、情緒,邀請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比如『真的嗎,給我講講?我很想知道你的看法』,耐心引導孩子和自己溝通。
此外,跟孩子一起做一些能創造積極情緒的小事,如散步、做手工、一起做頓飯等,以及運動、曬太陽、同伴支持、家人支持、做喜歡做的事情,都能幫助青少年減輕情緒問題。
專家提示,如青少年出現連續兩周以上每天大多數時間情緒低落、興趣下降、乏力、食欲不振或食欲亢進、失眠或睡眠過多,甚至出現自傷或自殺念頭等情況,可能是抑郁的預警信號,要及時就醫尋求專業幫助。
『魔法』五:合理控制電子產品使用
在當今信息時代,手機、電腦、平板等電子產品的使用,已經變得不可或缺。在享受電子產品帶來便利的同時,如何避免孩子沈迷網絡,合理安排電子產品使用時間?
『未成年人的情緒管理、自我調節、決策能力等都尚未達到成年人的水平,也因此在電子產品使用和網絡信息的篩選方面仍需要監護人的幫助。』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中心主任醫師沙莎建議,開始接觸電子產品後,要在早期和孩子進行約定,控制使用時間。
沙莎提示,父母也要以身作則,盡量減少在家期間的手機使用。可以多花時間,陪伴孩子進行戶外運動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記者徐鵬航、顧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