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類電商或資訊平臺上的保險廣告中,不乏『百萬』保額、『保障上百種重疾』、『限時優惠即將結束』等頗具吸引力的用語。這些『看上去很美』的保險產品,究竟是『玩噱頭』還是『真有料』?
為了全面評估互聯網保險產品真實情況,上海市消保委近日聯合復旦大學針對互聯網保險產品開展測評。課題組選取了10家市場主流的互聯網保險銷售平臺和頭部保險中介機構,並從中選取了35家保險公司共計150款保險產品樣本,其中醫療險產品80款,重疾險30款,意外險40款,盡可能還原市場現狀並為行業健康發展提出針對性改進措施。
百萬意外險『百萬』實為報銷上限
測評結果,某平臺銷售的天天保百萬意外險,宣稱的『百萬』實為意外醫療費用補償責任,而醫療費用補償是報銷模式,不超過實際醫療費用,所謂的『百萬』為報銷上限,且免賠額高達5000元,而該產品的意外身故及殘疾保額僅有1萬元。
復旦大學保險應用創新研究院副院長許閑指出,互聯網保險銷售頁面普遍以強調『高保額、低保費、快理賠』為賣點,快速建立用戶購買意願。同時用營銷語義設計高度強化用戶感知利益,比如某些互聯網中介平臺在推廣保險產品時,采用『飢餓營銷』手段,在產品銷售頁面標注『今日僅剩XX單』等信息提示,制造緊迫感催促消費者下單,導致用戶在沒有全面了解和評估產品信息的情況下做出決策。
『這類「輕量化」設計雖可以提昇承保效率,卻放大了用戶對保障邊界的理解誤差,用戶在實際使用中常出現保障不匹配或不適用的情況。同時,產品在銷售端的界面展示相對簡潔,難以解釋清楚免賠條款、健康告知、等待期等專業化的保險內容,普通消費者在無專業人員協助的情況下易造成理解偏差。』課題組成員表示。
保障范圍難判斷,人工客服缺位
許閑介紹,很多保險產品在銷售頁面僅模糊表述『保障100/120種重大疾病』,卻並未提供完整的疾病清單或疾病示例,具體的疾病種類只能到保險條款中查詢,消費者難以快速判斷保障范圍;某些意外險產品包含意外醫療責任,但沒有明顯標注可報銷醫院范圍,導致消費者誤以為所有醫院均可理賠,而實際上部分高端或民營醫院可能被排除在外。
人工客服的缺失也是消費者著重反映的痛點。課題組成員指出,人工客服應在關鍵節點承擔解釋條款、回應疑問與處理爭議的責任。然而在實際運營中,人工客服嚴重缺位,不僅削弱了產品解釋和協商能力,也阻斷了與用戶建立信任的機會。
記者試用後發現,部分平臺的產品人工客服諮詢入口存在缺失;部分產品聲稱提供人工客服,但消費者實際諮詢時,發現只能使用AI問答系統,部分平臺諮詢入口流程復雜,要求消費者掃碼關注公眾號、注冊賬戶、提供手機號或微信號等個人信息,纔能進入客服界面。
強化信息透明度,保障消費者知情權
消費者需要怎樣的互聯網保險產品?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表示,應當強化互聯網保險信息透明度,保障消費者知情權。不能僅依賴投保協議文檔形式滿足監管要求,尤其是在免賠額、保障責任、續保條款等方面,監管部門可推動行業標准建立,明確信息展示的行為規則,防止重要內容以默認折疊、文字淡化等方式弱化用戶認知。
許閑提出,當前互聯網保險銷售平臺以用戶轉化率為主要考核指標,容易造成『用戶理解不足』。應推動銷售路徑設計轉向『用戶充分理解+自主決策』的雙保障邏輯。同時,建議平臺引入『關鍵條款確認』『多步展示與確認』機制,引導用戶逐步理解保險產品而非一鍵完成交易,將銷售行為融入保險教育過程,使『用戶理解』成為銷售流程中的重要環節。
在優化產品結構與服務設計,提昇投保體驗與精准響應能力之外,唐健盛提到,應加強客戶信任建設,從服務細節到持續運營形成正循環,特別是客服機制在信任構建中扮演關鍵角色,建議在關鍵節點增加人工服務入口,避免出現『流程完結即服務終止』的服務僵局。(記者裴龍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