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看龍江

央媒看龍江?端午來自『福祿』的祝福

時間:2025-06-03 08:33:45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黑龍江總站  作者:

  在黑龍江,端午掛葫蘆的習俗已延續數年。民間傳說中,葫蘆能收五毒、納福氣,葫蘆還有『福祿』的諧音,每逢此時,家家戶戶都會出現或真或假的葫蘆身影。在哈爾濱人民廣場上,紅繩懸掛的紙葫蘆隨風輕晃,非遺展區熱鬧非凡,人們好奇地打量著各類傳統手工藝品。而在黑龍江省五常市省級非遺『青牛葫蘆制作技藝』傳承人鄭國華的展位前,這些承載著民俗記憶的葫蘆遇上非遺技藝,煥發出了別樣光彩。

  鄭國華與青牛葫蘆的故事,要從他的太爺說起。作為清末私塾先生,老人在葫蘆上題詩作畫的雅趣,開啟了家族四代人的葫蘆緣。2007年,當『青牛葫蘆制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遺名錄時,鄭國華意識到,傳承不能止步於模仿,他要在祖輩的基礎上創新,為這項技藝注入新的生命力。

  突破始於技法的革新。傳統葫蘆烙畫多以線條勾勒為主,渲染層次單一。鄭國華從宋代米芾父子的『橫點皴』中獲得靈感,獨創『沙點皴』技法,以深淺、大小不一的圓點疊加,模擬雲海、水波的立體感。為了讓點法更自然,他在木板上練習數萬次,手指磨出層層老繭。

  在鄭國華的工作室裡,陳列著無數大大小小的葫蘆作品,最讓他得意的還是一枚特殊的葫蘆。2016年,農民誤將未成熟的葫蘆提前采摘,刮皮後縮水成了皺巴巴的『畸形果』。鄭國華卻在偶然間發現,皺縮的輪廓神似一位老者。他耗時半月,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全文烙在葫蘆表面,凹凸的紋路與詩句的滄桑感渾然一體,這件作品最終斬獲省級工藝金獎。

  2025年4月,哈爾濱開放大學邀請鄭國華為殘疾人開設技能培訓班。鄭國華遇到了更大的挑戰,學員們幾乎沒有繪畫基礎。他從零開始,用正方體、圓球體的素描練習培養學員的立體感,甚至將葡萄拆解為『多個圓的組合』,讓抽象技法變得直觀。

  在鄭國華的世界裡,葫蘆不僅是一件工藝品,更是一部活著的文化史。在他手中的電烙筆,早已超越了工具的范疇,成為連接古今的文化脈絡。他用精益求精的態度,讓非遺技藝在時代浪潮中站穩腳跟,也讓傳統文化的種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

責任編輯: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