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發動機制造領域,有這樣一位『鑄心』人,他紮根生產最前沿,以匠人之心雕琢大國重器,以創新之魂突破技術壁壘,以傳承之志培育技能人纔,他就是全國勞動模范、中國航發哈爾濱東安發動機有限公司工人、首席技能專家劉加良。他以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創新,詮釋了勞模精神與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踐行了新時代航發人『讓中國的飛機用上更加強勁的「中國心」』的鏗鏘誓言。
擇一事終一生淬煉成鋼鑄『匠心』
1993年,劉加良懷揣分配通知書來到東安,從此與航空發動機結下不解之緣。初入車間,這個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便一頭紮進制造海洋。
晨光裡,他在高精度零件加工中捕捉細如發絲的刀具震顫;星光下,他逐字破譯滿是專業術語的工藝手冊,用十大本手寫筆記將晦澀的語言轉化為便於實操的『劉氏注解』。
從重點型號攻關到新研型號試制,從一線操機手到幕後編程師,三十年的沈淀,劉加良從一名普通操作工成長為集數控編程與加工於一身的復合型技能專家,書寫了平凡崗位上的不凡人生。
在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渦軸-16發動機研制攻關中,發動機前機匣組合件加工極關鍵、極復雜、技術含量極高,交付節點迫在眉睫,但車銑復合五軸加工中心由於沒有編程軟件後置處理文件,無法完成3D模型的五軸編程。
是花高價在外資企業購買,還是自己攻克這個『攔路虎』?
面對困難,劉加良選擇自己上,帶領大師工作室成員,自行研究編寫五軸非正交機床多元協同式後置處理策略腳本文件,隨著軟件編程的優化、後置處理程序代碼校驗、機床仿真加工……車銑復合數控加工程序順利傳入機床,最終完成了產品首件加工,保障了產品零超差交付,為我國民用航空發動機產業發展邁出關鍵一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鑽一行精一行破局攻堅礪『匠藝』
航空發動機,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是飛機的『心髒』,是世界上公認的核心技術門檻最高、整體結構最復雜的動力機械。
『產品精度差0.01毫米都可能影響發動機性能。』這是劉加良常掛在嘴邊的話。憑借對細節的極致追求,他攻克了高精度零件加工中的多項技術難題,其加工的產品合格率長期保持行業內較高水平,成為公司精密加工領域的『定海神針』。
面對新材料、新設備帶來的挑戰,他說:『難題就像磨刀石,跟它「較勁」的過程也是讓思路更靈活的歷練,不知不覺就長了本事。』劉加良始終衝鋒在技術攻堅一線,帶領團隊以『破局者』的姿態,在科研生產的『無人區』中專門啃『硬骨頭』,開展了一系列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的研究應用,取得了諸多突破。
在高精密航空發動機零部件加工中,AG螺紋孔加工數量是最多的,其中直徑公差僅為0.04mm,相當於一根頭發直徑的一半,加工難度極大。
劉加良帶領團隊,錨定保證加工質量、提高加工效率、節省刀具消耗三大關鍵方向開展立項研究,經過不懈努力,項目圓滿成功,每年可為公司節約制造費用600萬元以上。劉加良還獨創了『一種多零點零件的數控加工方法』,使加工產品的一次交檢合格率提昇到95%以上,此操作法大面積推廣後,年創造效益1000萬元以上。
『不拘泥於常規、不滿足於成績、不畏懼於困難。』劉加良堅持在實踐中探索,牽頭完成30餘項航空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5項重大研究課題,主持完成2項技術研究課題、500餘項精益改善項目,取得了6項國家專利授權。
傳一藝育一方星火燎原塑『匠人』
『單兵突進難以擎起大國重器的千鈞之重,唯有群雁齊飛方能搏擊萬裡長空。』劉加良深諳人纔培養對行業發展的戰略意義。
劉加良將多年實踐經驗轉化成數控程序語言,在滿足產品要求基礎上,對工藝進行優化,凝練形成標准化操作規范,系統化傳承技能精髓,總結編寫50篇標准化技能操作指導書,編著的《數控加工》被納入教育部高端技術技能型人纔培養規劃教材,發表2篇國內專業期刊論文、13篇行業內部科技論文……他為行業留下寶貴的技術財富。
劉加良領銜的勞模創新工作室裡,『探索創新、精益求精、匠心傳承』的標語格外醒目,在他的帶領下,一批『90後』技能新銳脫穎而出:徒弟路晨斬獲『全國技術能手』『黑龍江省勞動模范』稱號,8名成員在市級以上技能大賽中取得佳績,10人晉昇高級技師,工作室更榮獲了『全國工人先鋒號』這一國家級集體榮譽,成為航空制造領域的人纔『孵化器』。
劉加良常說:『工匠精神不僅要追求技藝的極致,更要有為行業育纔的胸懷。』這種一人領航到群星閃耀的『傳幫帶』生態,正是新時代航空發動機事業薪火相傳的縮影。
『手中的獎牌是榮譽,更是責任。』站在新起點上,劉加良的目光將投向更遠方,他將帶領團隊全力投身民機產業,探索人工智能與精密制造的深度融合,為加快打造更加強勁的『中國心』、建設航空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當祖國戰鷹掠過長空,這位把半生歲月都浸潤在航空發動機轟鳴聲中的工作者,依然埋身於工作臺前,用布滿老繭的雙手精心打磨零件,以務實擔當、精益求精、創新突破的精神,繼續書寫著新時代航發人『動力強軍、科技報國』的赤子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