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更好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我國推進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從2021年至今已建設便民生活圈5510個,服務居民1.25億人。從家門口的早餐鋪、便利店到小修小補的便民小店、菜市場,圍繞『缺什麼、補什麼』,各地因地制宜,一圈一策,一刻鍾便民生活圈不斷拓展社區消費新場景。
上海一些社區打造了下樓就能『寄娃』的『寶寶屋』,專為0到3歲的孩子提供托育服務,解決了很多家長的燃眉之急。『寶寶屋』裡活動室、游戲室、母嬰室等托育設施齊全,還配備了專業的幼教老師。
在浙江長興,老人身體不舒服,可以先在家門口的『健康屋』在線問診。74歲的袁耀珍阿姨因為頭暈胸悶,便來到社區裡的『健康屋』。她將身份證放置在終端設備上,輕點『在線問診』按鈕,就和縣級醫院的醫生接通了視頻電話。
10分鍾的細致問診,醫生全面了解了袁阿姨的身體狀況、生活作息、基礎病史等,並為她開出了診療方案。
『健康屋』集成了『雲診室+雲藥房+健康監測』三大核心功能,與縣級醫院醫生聯動,可以實現24小時看診、慢性病復診、處方開具、雲取藥等『一站式』服務。
商務部數據顯示,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以來,試點地區累計改造更新養老服務站點8600多個,托育機構1.3萬多個。
一刻鍾運動健身圈圈出健康新方式
隨著各地推進一刻鍾運動健身圈,群眾的體育活動也可以在家門口實現。在科技的推動下,體育運動也變得越來越有趣。
早上7點,山東濟南的森林公園迎來了晨跑的市民。與傳統跑道不同,這裡的跑道進行了智慧化改造,融入了科技元素,市民通過互動大屏可以實時查詢自己的運動數據。
這條剛剛完成昇級改造的智慧健身步道總長2300米、寬6米。步道沿線設置了多處攝像頭和智能數據采集設備,通過AI運動大模型,系統會自動計算分析出市民的運動數據,並同步回傳到公園互動大屏,方便市民查詢的同時,也讓運動健身的趣味性大大提昇。
四川眉山正在推動公園綠地、荒灘地、城市小角落等閑置空間利用自然環境打造運動場景,推出一批智慧體育公園、鄉村小微公園、『口袋公園』等,實現全市行政村健身設施全覆蓋。
最新數據顯示,四年來,一刻鍾便民生活圈試點地區累計改造更新運動健身設施1.3萬多個,有效服務群眾健身需求。
一刻鍾文化娛樂圈圈出市民新體驗
現在,不少城市在推進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時,除了『缺什麼、補什麼』,也更加注重便民生活圈的品質提昇。通過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滿足居民社交、娛樂等多元的精神需求。
涼拌雞、紅燒魚、炒青菜,色香味俱全的菜品讓人直咽口水。這裡是成都簇橋街道的『隔壁子』未來社區食堂。平均每天在這就餐的有300多人,近七成都是在附近居住、工作的年輕人。
這個青年社區還集成了居住、工作、休閑、娛樂等多種場景。在這裡,青年人可以學習太極、攝影、吉他等課程,也有定期舉行的歌友會、脫口秀表演、文化主題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甚至吸引了在這生活的外國人。
年輕人在未來生活空間釋放活力,老年人則在社區文化站拾起舊時愛好。
82歲的貴陽市民王淑萱奶奶正和老友們在家附近的社區群眾文化中心排練京劇。
今年,王奶奶居住的社區將原有的1800平方米的群眾文化中心進行了優化昇級,根據轄區內老年人的喜好設置了舞蹈室、聲樂室、書畫室等活動場所,定期邀請專業老師提供相關課程教學。
目前,貴陽持續深化『15分鍾文化生活圈』建設,已建成33個社區文化站,打造了15個城市主題書房、198個社區圖書共享系統,並完成了400個文化服務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