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時政要聞

第一觀察|習近平主席強調『中國—中亞精神』的引領意義

時間:2025-06-18 15:06:33  來源:新華社  作者:

  『在長期實踐中,我們探索形成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現代化」的「中國—中亞精神」。』

  6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出席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並作主旨發言,首次提出『中國—中亞精神』。

  『中國—中亞精神』,所從何來?

  兩千多年前,中國漢代使者張騫自長安出發出使西域,開闢了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古絲綢之路,開啟了中國同中亞友好交往的浩蕩歷史。

  建交30多年來尤其是新時代以來,中國同中亞五國順應潮流、講信修睦,走出了一條睦鄰友好、合作共贏的新路,中國同中亞國家關系實現了從睦鄰友好到戰略伙伴、再到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性跨越。

  從2020年中方倡導成立中國—中亞機制,到2023年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舉行,中國—中亞機制不斷做大做強,產出豐碩成果,持續造福六國人民。

  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的,『我們的合作根植於兩千多年的友好往來,鞏固於建交30多年的團結互信,發展於新時代以來的開放共贏』,『中國—中亞精神』的形成,歷史積淀深厚、順應時代潮流、符合人民期盼。

  這一寶貴精神有著怎樣的豐富內涵?

  2022年,習近平主席曾以『相互尊重、睦鄰友好、同舟共濟、互利共贏』概括中國同中亞五國30年合作的成功密碼。『中國—中亞精神』進一步提煉昇華,用『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現代化』,概括中國同中亞之間長期以來的相處之道。

  『互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信』,深化互信、同聲相應;『互利』,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互助』,守望相助、同舟共濟——四個『互』字,展現了相鄰國家和地區之間實現世代友好合作的共同期盼,而『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現代化』則充分彰顯其鮮明的時代意義。

  現代化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各國人民追求的共同目標。中國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亞五國也將對現代化的期盼寫入自己的發展戰略。在推進現代化的道路上,中國同中亞攜手同行,朝著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目標砥礪前行。

  首屆峰會以來,中國同中亞國家貿易額增長35%,中方提供的一攬子金融支持項目正在全面落實,跨境電商、在線教育等新模式新業態惠及中國和中亞國家廣大人民……中國同中亞國家追求的是1360多萬平方公裡廣袤熱土的共同繁榮。

  審視當下、展望未來,六國都處在各自發展振興的關鍵時期,都面臨著實現現代化的課題,必須要攜手走好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確定2025至2026年為『中國中亞合作高質量發展年』,中方決定在中國中亞合作框架內建立減貧、教育交流、荒漠化防治三大合作中心和貿易暢通合作平臺,願在未來兩年向中亞國家提供3000個培訓名額……習近平主席在本屆峰會上宣布的一系列務實舉措,展現中方同中亞各國一道推進共同現代化的誠意與決心。

  環顧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逆流湧動。在動蕩變革的國際形勢下,『中國—中亞精神』能給世界帶來什麼樣的啟迪?

  『我一貫主張,歷史不能倒退,應當向前;世界不能分裂,應當團結;人類不能回到叢林法則,應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峰會上,習近平主席的話擲地有聲。

  中國同中亞國家共同探索形成的『中國—中亞精神』,是對『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這一時代之問的有力回答,啟示世界要以同心合力、和衷共濟衝出迷霧、走向光明。

  『堅守彼此信賴、相互支持的團結初心』『優化務實高效、深度融合的合作布局』『打造和平安寧、休戚與共的安全格局』『拉緊同心同德、相知相親的人文紐帶』『維護公正合理、平等有序的國際秩序』,習近平主席提出五方面倡議,不僅為六國弘揚『中國—中亞精神』指引了方向,更為朝著命運共同體目標砥礪前行規劃了清晰路徑。

  『在充滿不確定的世界中,中國—中亞機制的戰略意義更加突出』『高度珍視與中國的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模式,期待同中國密切全方位合作』『將中國—中亞機制打造為區域合作的典范』……峰會上,中亞五國領導人用共同的心聲表達對『中國—中亞精神』的認同與支持。

  大道如砥,行者無疆。面對新形勢、新挑戰,『中國—中亞精神』是中國和中亞國家恪守睦鄰友好初心的宣言,必將指引各國不斷譜寫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新篇章,為地區乃至世界和平發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策劃:張曉松、韓墨

  主編:楊依軍、朱基釵

  主筆:嚴賦憬、馮歆然、趙冰

  視覺:朱思明、賈伊寧

  新華社國內部、國際部聯合制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