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網媒聯播

一角飛檐載風華(文化中國行·華夏博物之旅·傳統建築)

時間:2025-07-03 09:38:32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閔天怡 張 彤

  作為北方官式建築的代表,故宮建築的飛檐弧度平穩剛勁。
 閔天怡供圖

  江西樂平徐家村古戲臺的飛檐。江南地區古建築的飛檐大幅度上翹,姿態挺拔。
 石衛明攝(影像中國)

  福建泉州開元寺屋頂的飛檐。閩南建築的飛檐形制相比北方建築弧度更大,多鑲嵌人物、花卉主題的彩瓷圖案,裝飾祥禽瑞獸。
 朱瀟攝(影像中國)

  江南地區常見的嫩戧發戧做法示意圖。
 閔天怡供圖

  故宮太和殿區域飛檐。
 朱瀟攝(影像中國)

  飛檐,是中國古代建築的檐部形式,廣泛用於宮殿、廟宇、亭、臺、樓、閣等建築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宛若飛舉,人們也習慣稱之為飛檐翹角。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翬(翬,五彩山雉)斯飛』,《詩經·小雅·斯乾》中的詩句,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屋檐起翹的美好姿態——屋宇和飛檐形同鳥兒展翅、勢如羽翼靈動,以優雅的曲線劃破蒼穹。

  曲弧妙構載風華。在中國傳統建築中,飛檐盡顯東方藝術與天人哲思,是傳統建築重要的視覺符號。

  層層出挑 裝飾天際

  飛檐形式的起翹(指屋角比屋檐昇高的高度,屬於垂直方向的變化)和出翹(指屋角水平投影比屋檐伸出的距離,屬於水平方向的變化)最早可溯至東漢,自南北朝晚期開始盛行,隨著隋唐時期『舉折』技法和大木作技術的逐步成熟,在宋代的《營造法式》中形成體系化的規范定式,明清時期通過不斷實踐應用,如翬斯飛的飛檐翹角、反宇向陽的凹曲屋面成為中國傳統建築屋頂的標准樣式。

  東漢時期,出土於遼寧旅順南山裡的陶屋明器所反映的『兩段式』屋面形象,被認為是凹曲屋面的雛形。出土於河南南陽的雙闕畫像石上的重樓形象,已清晰可見層層出挑的檐角。但這一時期飛檐反翹的曲線還比較生硬,更像是豐富天際輪廓線的一種裝飾手法。

  南北朝晚期,兩段式屋面的折角創造性地發展出『舉折』這一確定屋頂曲面的做法,凹曲屋面與屋角起翹逐漸盛行開來,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及龍門石窟的雕刻藝術作品中均記錄有體現飛檐演變的建築實例。

  唐宋時期的飛檐藝術更為成熟。唐代飛檐起翹已具備較為完善的形態,例如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大殿的檐口呈現出由下部斗拱支橕的曲率弧線。到了宋遼時期,角翹做法已經十分普及和漸成規制,加之建造方法日漸多樣,起翹、舉折、出翹等技法共同運用,使得飛檐和屋頂的形態更加靈動優美。例如建於北宋的山西晉祠聖母殿和建於遼代的天津獨樂寺觀音閣,兩座建築飛檐的起翹、出翹已相當精巧。

  到了明清時期,飛檐的樣式和做法均已規范化,同時由於制釉工藝的完善,琉璃瓦、琉璃脊獸等大量應用於皇家和寺廟建築,增強了裝飾效果。例如故宮太和殿重檐廡殿頂的垂脊飛檐,各飾以十只脊獸,成為中國古代建築最高形制的代表,傳遞著絢麗的視覺特征。

  北檐端方 南角飛揚

  由於我國南北地域的不同,產生飛檐營造做法的差異,逐漸形成北方官式樣式以及江浙、閩粵等地的特色飛檐。

  北方官式建築一般飛檐較為平緩。如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的重檐歇山頂,其起翹弧度平穩剛勁。

  江南地區由於嫩戧發戧、水戧發戧兩種做法的普及,飛檐大幅度上翹,呈現『氣勢如虹』的輕盈姿態。例如蘇州網師園濯纓水閣的翼角就是采用了嫩戧工藝,戧角起翹約呈45度,檐口出檐深度接近柱高的1/2,精巧上揚的弧線也與池中倒影相映成趣。

  在閩南、嶺南地區,因沿海漁鹽之利,舟船形象作為百姓的生活寄托而被塑於屋脊,由此產生了眾多形制誇張的飛檐屋面。閩南建築的燕尾脊飛檐展現出獨特的地域特色,形如燕尾分叉,寓意家族興旺。福建泉州關岳廟不僅檐角為起翹連續的曲線,正脊也做成大弧度曲線,以特有的剪黏工藝,鑲嵌人物、花卉主題的彩瓷圖案,裝飾祥禽瑞獸,充滿市井生活氣息。

  飛檐的不同設計也蘊含著功用需求的多樣性。南方地區雨水豐沛,房屋飛檐起翹幅度高,這樣的設計能讓房頂的雨水沿著飛檐的曲線(通常為拋物線形狀),盡可能遠地拋出。經測算,經由飛檐的雨水在重力作用下最遠可拋離臺基3米開外,最大限度避免了雨水對牆面的侵蝕。北方的飛檐不像南方高翹,而較為平緩的坡度可使積雪沿瓦壟自然滑落,有效減輕冬季雪後的屋面荷載。

  中式風格 獨特魅力

  東漢班固的《西都賦》以磅礡筆觸描繪長安宮殿時,還首次提及屋面『反宇』的功能:『上反宇以蓋戴,激日景而納光』。『反宇』即向上起翹的屋檐,通過特殊的弧度設計,增強室內『納光』的效果。北宋《營造法式》中制定的舉折規制為飛檐營造賦予了更多數理內涵:『三分舉一』的基本法則,使進深三丈的殿堂,屋頂必舉高一丈,精密計算所形成的『反宇向陽』曲線,既能將冬季陽光引入室內深處,又能讓夏季烈日懸停檐外,這種自帶『冬暖夏涼』實用功能的設計堪稱是早期的建築節能應用。

  飛檐不僅在中國古建築中佔有重要地位,還在現代建築設計中得到創新應用。杭州亞運會射擊射箭現代五項場館,采用傳統飛檐斗拱的建構理念,充分展現『和合共生』的新中式建築風格,並通過飛檐形式重繪江南山水意象。

  作為中國古典建築重要的文化符號,飛檐在當代文創產業中也得以轉化與創新。故宮太和殿的拼裝模型以1?100的比例還原飛檐構造,精准再現舉折曲線與斗拱層疊結構;蘇州拙政園香洲的立體拼圖,配套AR程序可演示翼角的構造原理。當代技術的多維應用,為飛檐文化的傳播開闢了新維度,也讓更多人感受與了解中華傳統建築美學的獨特魅力和價值。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本報記者施芳采訪整理)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