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武漢,整座城市好似一個蒸籠,連呼吸都裹挾著暑氣。武漢管廊項目副總工程師鄒德乾看著已經貫通的管廊,腦海中忽閃過自己初入武漢時的模樣。
那一年,在公司會議室冷白的燈光下,『向市政領域進軍』的號召,像一塊巨石投入他的心湖。對於市政工程完全陌生的他,挑戰的心火終是燃去了自己的猶豫。『我去武漢!』幾個擲地有聲的文字書寫了首批拓荒光谷管廊項目的堅定與孤勇。
項目剛組建時,人手並不富足。作為兩條管廊的施工主辦,他一邊要快速熟悉市政規范文本,一邊還要做好工程部的日常管理,肩上的擔子和最初的期盼一般沈重。當工地的喧囂在深夜沈入死寂,唯有他窗櫺透出的那盞燈,倔強地亮著。
『單軸抗壓強度6到28.5兆帕!上方12條既有管線,最近距離僅有0.8米!』管廊項目的特殊性,讓項目團隊陷入兩難的境地。會議室裡,業內權威專家的一句『傳統矩形頂管技術在這裡根本就是寸步難行!』更是當場澆了一盆涼水。『如果非要在石頭上繡花?那我們就繡出一朵給它瞧瞧!』鄒德乾緊攥起拳頭,不服輸的念頭讓他決定來一場『技術突圍戰』。
那段時間裡,他和團隊四處查閱資料文獻,每一次數值模擬的崩潰,都像重錘狠狠砸在心上。失敗、推倒、重來……300多個日夜裡,他帶領項目技術團隊,並聯合公司科技部創新研發了『岩石地層超前鑽孔擴挖+復合式多刀盤掘進』技術,計算、模擬、優化……終於!躍過了95%的破岩覆蓋率紅線,那個曾經被視為金科玉律的『小於等於5兆帕』行業禁區,終於被他們用智慧和血性,生生鑿穿!當龐大的頂管機在地下5.7米深處『零事故』穿越,提前23天完成工期時長,是項目團隊在絕境的岩縫中,綻放的勝利之花。
技術堡壘的硝煙未散,商務索賠的戰場已然狼煙四起。看著計合部同事焦頭爛額,鄒德乾心裡明白:『工程人要既能拿圖紙,也能算賬本!』深夜的孤燈下,陪伴他的不再是熟悉的線條,而是密密麻麻的數字與條款。
『這個算法,按湖北定額,應該是……』他主動走向正在討論的計合部同事。可他能提供的幫助終究有限,『我必須再做點什麼!』很快,『算量特訓營』悄然開展,他在一群技術硬漢中,淬煉出一柄柄能揮舞『技術+商務』雙刃的利劍。之後的日子裡,審計、設計、業主單位……他的身影一次次穿梭其間,當矩形頂管變更成功計量,他笑著放下手中的計算器,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擔。
今年五月,武漢光谷地下管廊主體全線貫通,全面邁入機電安裝新階段。那一刻,歡呼的聲浪幾乎要掀翻房頂。在人群之中,鄒德乾的笑容疲憊而又滿足,眼角的紋路如同大地的溝壑。從圖紙上青澀的筆跡,到指揮若定穿透堅硬岩層的『技術尖兵』,這條路,沒有捷徑,唯有用信念,一寸一寸,在不可能的岩層中鑿出。
歡呼的餘音仍在管廊的穹頂下隱隱回響。鄒德乾獨自走向剛剛貫通的頂管入口,步伐依舊沈穩而堅定。貫通從來不是終點,匠魂鑄就的鋼鐵脈絡已在城市血脈中錚鳴,召喚他向下一個地心深處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