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零下53度的寒風如刀刃般割裂臉龐,當暴雪將山路封成孤島,當孤寡老人顫抖著接過一杯熱茶時,總有一抹『移動藍』在茫茫雪原中倔強挺立。他們是一群來自天南地北的年輕人,有人放棄北上廣的霓虹璀璨,在北京的寫字樓與漠河的信號塔之間選擇了後者;有人揮別江南水鄉的槳聲燈影,將青春深紮進大興安嶺的凍土。他們中,有從抖音辭職返鄉的高級開發工程師,有告別武漢高薪待遇的JAVA程序員,還有主動請纓從省公司調來的研究生。城市的繁華與他們漸行漸遠,但在祖國最北的極光下,他們用凍僵的手指托起信號塔,用滾燙的熱血融化冰雪,讓每一格信號都成為生命的紐帶。
祖國北疆上的生命電波--永不熄滅的信號燈
2023年除夕前夜,漠河氣溫驟降至-53℃,暴風雪卷著枯枝在曠野呼嘯,凌晨一點,阿木爾基站告急的警報劃破夜空,最北維護員王志國和梁寶佳,半夜在沒膝積雪中衝鋒的姿態,像極了電影裡的慢鏡頭。
梁寶佳摸了摸右耳的舊凍瘡,去年巡線時被寒風割破的傷口還隱隱作癢。王志國往工裝褲裡又塞了層暖寶寶,膝蓋上的護膝已被冰碴磨得薄如紙片。此刻,油機早已凍成『鐵塊』,更換備用油機時,手套竟與金屬機身死死粘連。他們咬牙撕下帶血的皮膚,寒風灌入傷口如千萬根鋼針紮刺。三天兩夜,15次往返,雙腳凍傷潰爛,耳朵結滿冰霜,卻硬是讓大興安嶺深處的信號燈永不熄滅。
『晚吃兩頓餃子,大爺大娘就能過個團圓年!』兩人跺著麻木的雙腳擊掌大笑。風雪中的基站不僅是冰冷的鐵塔,更是萬家團圓的守望者。
2021年6月,暴雨傾盆,大興安嶺多條河流水位驟漲,通信生命線告急。何士鵬弓著腰在泥漿中跋涉,肩頭盤著光纜,泥漿漫過膠鞋,每挪一步都扯動小腿舊傷,那是三年前搶修雪崩基站時落下的病根。當腳底打滑栽進泥潭,他蜷身護住熔接機,後背砸向碎石劃出血口,卻抹了把血水踉蹌起身,幾萬元的設備完好無損,而那道殷紅的血痕,成了刻在防汛堤壩上最滾燙的青春誓言。
何士鵬在泥漿中跋涉
十年前,這個武漢寫字樓的JAVA程序員初到大興安嶺時,連擰基站螺絲都會打滑。零下40攝氏度的深夜,他裹著軍大衣啃專業書,哈氣在書頁上結冰;暴雪封山,他徒步18公裡搶修,靴底被冰棱割穿。
暴雨停歇時,他癱坐在堤壩上,掏出張泛黃照片,武漢東湖的櫻花樹下,少年笑容青澀。『媽,您說程序員該在空調房寫代碼,如今我寫的代碼,能在零下50度給萬家通信當心跳。』
服務線上的溫暖年輪--苦寒中開出的溫情之花
在加格達奇人民路營業廳,零下40攝氏度的寒風從門縫鑽入,騎手張大哥的手套和水杯凍成冰坨的一幕,刺痛了廳經理王秀玲。這個曾就職於杭州某外企的『白領精英』,此刻攥著凍得發麻的手指,連夜策劃方案。次日清晨,一個貼著卡通馴鹿貼紙的『解凍驛站』悄然出現。姜茶保溫壺冒著熱氣,暖手寶貼滿便簽:『充電5分鍾,暖手2小時』,甚至備用了20副加絨厚手套。從此,每個清晨7點,志願者們總會輪流提前到崗,用凍得通紅的雙手灌滿42℃的姜茶,把溫暖遞給環衛工、快遞員、巡邏民警……
加格達奇人民路營業廳-解凍驛站送溫暖
在長虹社區,『最北移動藍』青年志願者們坐在孩子們中間,手把手教他們畫『雷鋒叔叔』;在青松社區,獨居的盲人阿姨摸著志願者掃地的聲音,笑得像個孩子:『這屋裡好久沒這麼熱鬧了。』養老院裡,百歲老人攥著青年的手不肯放:『你們比親孫子來得還勤!』最動人的,是十八站鄉82歲的鄂倫春奶奶,網格員用三天三夜手繪『象形操作指南』,教會她和遠嫁的孫女視頻。當老人將親手制作的樺樹皮畫塞進青年懷裡時,一滴淚砸在屏幕上:『原來科技……也能這麼有人味兒。』
『最北移動藍』青年志願者教孩子畫畫
『最北移動藍』青年志願服務隊成立的四年間,2000小時志願服務,100餘次暖心行動,讓溫暖在這片極寒之地蔓延成河,讓興安嶺的冬天不再只有嚴寒的數字。
數字邊疆上的青春突圍--凍土下的『智慧根系』
當數字浪潮席卷而至,這群青年在冰封之地點燃了數字烽火。深夜的機房,產業數字化發展部的青年技術人纔馬世澤盯著屏幕上的代碼,眼裡血絲密布。這位從抖音辭職返鄉的高級開發工程師,紮根興安嶺。帶領團隊基於DeepSeek模型,研發出『大興安嶺數字政府惠企政策智能問答系統』。354項國家級政策、212項省級條款、51項地方特色政策從晦澀文件變成企業的『及時雨』……這個『AI政策通』讓企業主們不再抓狂:『以前找政策像大海撈針,現在一搜就懂!』極大提昇了政務服務效能和企業滿意度。
風雪中,新入職的王樹堯正用行動作答,零下45度的清晨,他裹著結冰的棉帽,深一腳淺一腳踩進齊腰積雪。為摸清光纜路由,他連續三個月頂風巡線,睫毛掛霜、手指凍得握不住筆,就用牙咬開筆記本記錄數據。深夜機房內,他縮在暖氣片旁調試大數據模型,屏幕藍光映著乾裂的嘴脣,泡面坨成冰碴仍渾然不覺。當領導拍他肩膀說『小伙子,你這算法比老維護員的經驗還准』時,他撓頭憨笑:『哪有什麼天纔算法,不過是把老維護員鞋底的雪泥、手上的凍瘡,還有這三個月巡線的腳印變成數據』。
新入職的王樹堯縮在暖氣片旁調試大數據模型
5G的星火,正在點燃興安嶺的未來。『北京有中關村,這裡也該有數字邊疆!』業務骨乾王鵬皞的誓言鏗鏘有力。從智慧醫療、到智慧城市、到智慧教育、再到智慧林業,5G直播將藍莓送出深山,這群青年用代碼在凍土上書寫未來。當城市青年在咖啡館討論『元宇宙』時,他們在零下40攝氏度的機房通宵調試設備,只為讓興安嶺的每一片雪花都浸潤數字時代的微光。
業務骨乾王鵬皞在介紹數智農林
青春的選擇——從霓虹到極光
有人問:為什麼放棄繁華,選擇苦寒?
何士鵬摩挲著凍裂的手掌:『武漢的霓虹再亮,亮不過漠河極光下的一格信號,那光是救命的。』
王秀玲端起冒著熱氣的姜茶:『杭州的龍井再香,香不過加格達奇清晨的第一杯姜茶。茶暖手,人暖心。』
馬世澤敲下最後一行代碼,抬頭笑道:『抖音的流量再大,大不過興安百姓撥通視頻電話時的笑臉。在這裡,代碼不是冷冰冰的指令,是鄂倫春奶奶眼角的淚光,是興安嶺上永不掉線的牽掛。』
青春何為?
是社交媒體的九宮格?是都市霓虹下的喧囂?這群『移動藍』用行動回答:青春,是暴風雪中永不褪色的堅守,是凍土層下綿延千裡的光纜,是老人掌心的一杯姜茶,是危難時刻永不消失的信號。他們從五湖四海奔赴大興安嶺,在極寒中磨礪出『能吃苦』的筋骨,用智慧與溫情重寫興安嶺的未來方程式。那些倔強的藍色身影,如同刺破寒冬的春芽,以身為筆,以心為墨,為『數字中國』寫下最滾燙的青春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