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風雨橋是中國傳統橋梁廊橋的一種特殊形式,以長廊式結構和飛檐裝飾為特色,風雨橋因行人能在橋上躲避風雨而得名。這種橋型多見於我國西南地區,如廣西、貴州和湖南等,以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建築風格為主。
湖南懷化芷江侗族自治縣的龍津橋,始建於明朝,當初建成時為我國最大的風雨橋,如今它依然橫跨在水河上。一起跟隨穿越機和無人機的視角一起飛躍侗寨,穿越龍津風雨橋。
穿越龍津風雨橋
看侗寨古橋百年風貌
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西部,素有『滇黔門戶、黔楚咽喉』之稱,是全國五大侗族自治縣之一。
風雨橋是侗寨的標志性建築,由於侗族村寨多沿河而建,跨水而居,風雨橋成了侗族人民的交通要道。
跟隨無人機的視角穿過湖南芷江,龍津風雨橋如一條巨龍橫跨水河,它全長246.7米,寬12.2米。這座風雨橋橋墩形似『龍口噴津』,龍津橋因此而得名。龍津橋上,三重檐的廊道與五重檐的亭閣錯落有致,深藍色琉璃瓦與白色檐口相映成趣。
龍津風雨橋始建於公元1591年,橋內以木制的榫卯結構為主。434年以來,它歷經洪水的衝擊屹立不倒。
龍津橋旁,一排吊腳樓錯落有致,這些建築保留了湘西吊腳樓的整體樣貌,又加以現代加工,成為一條水河邊的商業街。
如今,龍津風雨橋的橋內也開滿了各類商戶,成為芷江居民日常休閑的好去處,也成了來往游客的必打卡景點之一。
龍津風雨橋
不用一釘一鐵打造
芷江龍津風雨橋始建於公元1591年,整座橋梁采用傳統侗族工藝建造,全橋數以千計的構件均以榫卯相接,不費一釘一鐵,不僅展現出侗族工匠的建造智慧,也讓龍津風雨橋歷經四百多年依然保留至今。它記錄著歲月,也沈淀著歷史。接下來,一起走進龍津風雨橋,探尋這座古橋背後的故事。
在湖南懷化芷江侗族自治縣,侗族的標志性建築風雨橋,長246.7米,以16座舟形橋墩為橋基,橋墩是用糯米和桐油黏合,橋面之上,木質建築使用了木質的榫卯結構。這種結構在當地的木質傳統民居中也有所體現。
利用傳統的榫卯工藝,龍津橋上的建築既美觀又堅固。榫卯結構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古人通過對木材特性的深刻理解,創造出種類繁多的榫卯樣式,燕尾榫、透榫、半榫等相互配合。
燕尾榫形似燕子尾巴,外窄內寬,越拉越緊,在承受拉力時愈發牢固。
透榫貫穿構件,連接強度高,能有效傳遞荷載。
半榫則隱藏於構件內部,既保證結構穩定,又不破壞整體美觀。
這些榫卯如同精巧的機械零件,嚴絲合縫地咬合在一起,讓整座橋梁渾然一體,實現了『以柔克剛』,在抵御外力衝擊時,通過榫卯之間微小的位移化解能量。2024年汛期,水芷江段水位超警戒水位,水面貼近橋面,面對洪水的衝擊,龍津橋安全度過。
除了榫卯結構,16座舟形石墩的設計更是古人智慧的絕妙體現。舟形的外觀不僅造型優美,更具有極強的實用價值。其尖端迎向水流方向,能夠有效分散水流衝擊力,減少橋墩所受的壓力,宛如一艘艘小船劈波斬浪,極大降低了洪水對橋墩的侵蝕。橋墩體采用糯米和桐油黏合,看似奇特,實則蘊含科學道理。糯米富含淀粉,在加熱糊化後具有很強的黏性,桐油則防水防腐,二者混合後,形成了堅固且耐久的黏合劑,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橋墩依然穩固如初。
龍津風雨橋橫跨水河數百年,這不僅得益於其堅固的榫卯木質結構和穩固的石墩,還在於古代造橋匠人在設計時就考慮到了結構的整體性與冗餘度。即便部分構件受損,整體結構依然能夠保持穩定,不至於瞬間崩塌。
風雨橋成為商業街
承載美食與文化記憶
歷經數百年風雨,湖南芷江的龍津風雨橋不僅沈淀著歷史,也承載著一代代芷江人的文化記憶,現在這裡已成為一條文化商業街,風雨橋上各類非遺小吃、雜貨店雲集。從橋內到橋外,龍津風雨橋已經成為一條連接文化與美味的『舌尖上的商道』。
走在龍津風雨橋的廊道上,能看到這裡已經開滿了各類商鋪,成為當地的一條小商品市場街。同時也有不少檔口賣起了非遺美食。當地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躥』的說法,也有『侗不離酸』的說法,檔口裡擺滿了各類各樣的泡菜和酸蘿卜。
芷江酸蘿卜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如今它的身影遍布芷江大街小巷,酸蘿卜的制作以家傳技藝為主,每家都有獨特的配方,成為每一個芷江人的家鄉味道。
酸蘿卜制作技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艷艷:從我小時候包括我的爺爺奶奶這輩都是做酸蘿卜的,我從小就喜歡吃酸。在這座橋上每天來來往往的游客絡繹不絕,我在這上面開一家店,想把酸蘿卜融入風雨橋的歷史裡面去,讓更多的游客能品嘗到我們芷江的酸蘿卜。
廣東游客:酸蘿卜的味道酸酸甜甜挺好吃,味道我們那邊吃不到。買了好幾次了,一天買一次。
當地還有『無酸不成席』的說法,龍津風雨橋上的酸蘿卜和當地另一種美食也能搭配出不一樣的味道。以前,不少人家會在龍津橋下養鴨子,如今,芷江鴨已經成為一項當地特色的標志性美食。
在距龍津風雨橋不遠的岩橋鎮,芷江鴨制作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纔華正准備著食材。其中最不能缺的就是當地放養於稻田、山澗、小溪的純種麻鴨,以及本地野生芷草。
經過炒制、燉煮,再加上青、紅、紫紅辣椒三種不同的辣味進行調味,最後放入當地特有的香草植物——芷草進行增香,一道特色的非遺美食芷江鴨就完成了。芷江鴨配上酸味的酸湯魚和酸蘿卜,成了芷江餐桌上的『待客三件套』。
貴州游客:專程從貴州自駕游五六個小時到芷江來吃這裡的芷江鴨,非常香,而且很嫩又不柴,這個芷江鴨確實有它的名氣。
龍津風雨橋,不僅是侗族群眾智慧與技藝的結晶,更是文化傳承的生動載體。當美食香氣在廊橋間縈繞,傳統與現代在此交融,這座百年古橋正以嶄新面貌,續寫著屬於芷江的文化新故事,讓每一位踏上這裡的人,都能觸摸到歷史的溫度,感受文化傳承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