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15日,第十六屆奶業大會奶業20強(D20)論壇暨2025中國奶業展覽會在廈門國際會議展覽中心隆重啟幕。本屆大會以『品質與品牌,奮進中的堅守;合作與共贏,變局中的選擇』為號角,吸引全產業鏈目光聚焦。作為中國乳業領軍者,伊利集團以『品質築基·精益昇級——攜手牧場共贏未來』為行動綱領,將中國奶業的創新脈動匯聚成轉型昇級的澎湃動能。
降本增效成果打破行業天花板
當聚光燈照亮伊利集團展臺,一組突破性成果引發全場矚目:伊利集團在黑龍江省合作牧場平均單公斤奶飼喂成本降至1.62元,在河北省降至1.68元,引領全國牧場邁入『1.6元飼喂成本時代』;在內蒙古、寧夏的合作牧場良種胚胎移植數量超過2萬枚,奶牛年繁殖率平均達到80%以上,良種牛品質昇級邁入全新階段;為牧場免費提供的『伊起牛·智慧牧業生態系統』正式部署『YILI-AI』私有化大語言模型AI智能體,攜手奶產業鏈進入AI智慧養殖時代。
當來自黑龍江、河北、內蒙古、寧夏的12家牧場代表和伊利集團奶源管理代表,分別接過『精益降本合作標杆』『良種牛昇級示范區』獎杯時,『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碩果更加具象化,並贏得全場持久掌聲。
全鏈條解決方案驅動質效雙昇
標杆牧場的榮耀背後,是伊利集團十年磨一劍的技術沈淀,更是伊利集團多年來對奶業沃土持續深耕的碩果。
在專題報告環節,伊利奶牛科學研究院營養中心負責人李俊良博士揭曉了『降本增效』的底層邏輯:『我們構建了從田間地頭到牧場車間、從技術革新到運營管理全鏈條精益管理價值模型。自2018年以來,伊利已幫助全國合作牧場降低養殖運營成本36億元。』他展示的『青貯品質昇級路線圖』顯示:通過『種-管-貯-用』全鏈條的技術體系,所服務牧場實現畝產、質量、消化率全面提昇,青貯平均乾物質達到34.49%、淀粉達到33.74%,樹立了『雙33』的行業標杆,平均消化率大於55%,為高青貯日糧模式奠定了堅實基礎;而『粗飼料本地化』方案更將本地化農副產品、秸稈的飼料化利用率提昇至90%,僅黑龍江新合牧場玉米秸稈黃貯技術應用後,每月節約成本就達34.5萬元。
當鏡頭轉向育種領域,伊利奶牛科學研究院育種中心負責人王波臻主任的演講直指產業核心痛點:『國內奶牛種質資源相對薄弱、遺傳改良滯後,導致單產低、成本高,成為制約奶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據統計,我國90%以上的優質種牛遺傳物質依賴進口。王波臻強調:『只有打破這種依賴,纔能把14億國人的「奶瓶子」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年開好頭、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十年實現重大突破。面對挑戰,伊利勇擔龍頭責任,於2019年率先啟動『良種牛品質昇級工程』,以基因組檢測、胚胎移植等尖端技術為核心,系統性打造國產『牛芯片』。通過『評估-分群-選配-擴繁』全鏈條解決方案,幫助牧場培育兼具健康、高產、高繁、抗病、長壽、低碳『六優』特質的核心牛群,加速國產核心種群建設。
在主會場賦能分享的同時,中國奶業大會專題研討會上同樣迸發著智慧火花。伊利奶牛科學研究院培訓中心負責人張俊傑博士以《構建奶牛保健服務體系,築牢奶牛健康和福利》為題,系統展示奶牛乳房健康關鍵技術。『健康的奶牛,是牧場效益的基石。』張俊傑在報告中指出,提昇奶牛健康管理水平,減少治療投入、降低生物資產損失和牛奶品質保障,是降低牧場經營成本的關鍵途徑。伊利多年來深入貫徹奶牛生理、環境、健康、行為、心理五大福利要素,創新構建了『奶牛全生命周期健康福利養殖』新模式,幫助牧場實現健康養殖、高效運營與產業可持續提昇,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奶牛福利養殖技術,引領產業轉型昇級。
伊利奶牛科學研究院畜牧主任工程師張彬的《均衡營養提質增效,精益管理打造牧場核心競爭力》報告,在研討會現場同時引發專家團深度互動。張彬通過與奶業發達國家飼喂成本分析:我國較美國奶牛1.3元的單公斤奶飼喂成本相差約0.5元,導致我國奶業競爭力不足,這其中存在著巨大的降本空間。伊利從全新視角分析飼喂成本空間實施精准飼喂,今年上半年已幫助牧場平均降低飼喂成本0.21元,已成為新形勢下奶產業迎難突破的新利器。
這些數據不是實驗室的想象,而是牧場生產轉化的真實成果。在會場燈光聚焦至三位牧場主身上時,寧夏春田牧場、黑龍江新合牧場、福建鼎業牧場分別圍繞精益運營管理、本地化粗飼料和多元化飼喂模式技術在牧場的應用案例進行了分享。當三位牧場主從伊利集團領導手中接過『降本增效標杆牧場』榮譽證書時,會場掌聲印證了實踐真理——牧場的沃土裡,生長著中國奶業最堅實的競爭力。
數智賦能引領進入AI智慧養殖時代
好的技術研發成果,更需要有好的平臺傳播到生產一線,在牧場的生產中得到應用,轉化為最強生產力。伊利同期開展的『伊課堂·牧業精英國際訓練營——中國奶業大會專場』將會場再次推向新的高潮。來自新西蘭的國際專家Amanda Doughty博士以『數據驅動奶牛養殖未來』為主題,圍繞實時監控和精准數據分析、優化奶牛健康和繁殖管理、國外牧場智能化實踐案例及奶牛飼養數智化養殖技術發展趨勢進行了分享,打開了與會者數智化養殖技術的國際視野。
而本土創新的數智化養殖新技術,更是讓與會者眼前一亮。伊利奶牛科學研究院畜牧主任工程師劉琪完整披露了自主開發的『伊起牛·智慧牧業生態系統』實現了AI技術的首次跨越:在系統大屏上,寧夏春田牧場每頭奶牛數字化檔案一應俱全,當輸入生產中的養殖技術難題後,系統的AI智能體都會立即給出最優解決方案,可謂『奶牛養殖業DeepSeek』。這正是因為伊利以十多年積累的超1000萬頭奶牛數據和500億多條生產記錄的數百億級數據資產為基礎,通過部署『YILI-AI』私有化大語言模型AI智能體,開闢了數智化破局新路徑。並依托智能視覺系統、大語言模型、智能算法與自主決策三大核心技術路徑,伊利構建了覆蓋奶牛養殖技術與管理運營全領域的智慧養殖體系。在AI技術的加持下,驅動牧場奶牛單產提昇3.62公斤、綜合管理成本降低0.32元。同步落地的原奶智能物流平臺通過『雙中臺』賦能,優化運輸裡程9.3%,年降本超千萬元,全程保障乳品新鮮度。這一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預警昇級、從人工分析向智能決策跨越的轉型實踐,不僅為行業提供可復制的智能化范本,更以『增效降本』雙目標重構奶業競爭力,引領中國奶業邁入AI智慧養殖新時代。
生態共建從單點突破到全局繁榮
『厚度優於速度、行業繁榮勝於個體輝煌、社會價值大於商業財富。』伊利始終秉承生態共建、協同共贏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拓展朋友圈、提昇價值圈、鑄牢生態圈,充分發揮鏈主龍頭的引領帶動作用,構建共建、共享、共生、共贏的奶業新生態。
作為我國奶業發展的行業中樞與核心紐帶,中國奶業協會在推動全國奶業結構優化、產業鏈融合與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核心作用。中國奶業協會副秘書長陳紹祜在致辭中呼吁:『我們應緊緊圍繞現代化建設目標,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轉型昇級為主線,朝著品質化、精細化、數智化方向邁進,全面提昇奶業現代化水平與綜合競爭力。』陳紹祜副秘書長強調,伊利這些務實舉措,將進一步強化產業鏈韌性,加速形成奶業新質生產力。
受國際國內大環境影響,產業鏈上下游經營壓力增加,我國奶業進入深度調整期。作為乳業龍頭企業,伊利始終以引領產業鏈協同高質量發展為己任。『為應對當前挑戰,伊利充分結合牧場實際需求與困難,在降本、提質、增效等方面持續加大扶持力度。』伊利集團副總裁徐克在致辭中強調:『奶業降本增效的本質是產業鏈共贏。』從政策支持、協會引領、科研機構、龍頭企業到一線牧場,伊利搭建起了多層次協作聯動生態網絡,有效促進產業降本增效與創新轉型,為我國奶業邁向現代化提供堅實力量。
『伊利即品質』是企業信條,更是伊利作為龍頭企業引領行業繁榮發展的動力源泉。未來,伊利將持續以品質築基深耕奶業沃土,緊密生態圈伙伴共同步入中國奶業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引領中國奶業從全球產業『落後者』,到『追趕者』,再到『領先者』的歷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