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1日訊(吳宇 倪博新 記者 葛金鑫)同江是位於三江平原腹地的邊境城市,近年來,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它的腳步愈發堅定而從容。從產業興旺到民生改善,從班子建設到特色發展,因地制宜、精准發力,讓鄉村煥發新活力,讓百姓收獲滿滿幸福感。
過去的樂業鎮同勝村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思路不開闊。隨著村裡乾部隊伍的年輕化,他們個個充滿乾勁與活力,然而仍面臨經驗不足、方法欠缺的挑戰。
中國人民銀行黑龍江省分行駐村工作隊了解這一情況後,與包村乾部一道,同村乾部們深入交流,了解大家特長,幫助明晰職責,實現『專人專班乾專事』,規范議事決策制度,讓村務透明規范,逐漸凝聚起班子合力。
產業振興是核心。在鄉鎮黨委的支持下,工作隊和村乾部多次赴先進地區考察學習,並邀請專家到村指導產業發展,把培訓課堂設在田間地頭。駐村第一書記趙振寧說:『科學謀劃、大膽實踐是增收基礎。』同勝村將果蔬大棚整合,以『發包+自營』的方式擴收益。依托大棚培育『育花苗+早熟菜』模式,打造生態果蔬品牌,實現村集體增收5萬元,發包15棟大棚獲租金3萬元。
駐村工作隊還爭取社會幫扶,在省慈善總會捐資52.29萬元助力下,采購兩輛高架車,提昇植保機械化水平,助力糧食增產,獲得了村民的一致認可。如今同勝村班子齊心、產業興旺,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
鄉村振興的暖流同樣湧過向陽鎮同富村。清晨,嶄新的太陽能路燈漸次熄滅,平整村道上已有村民晨練——這些變化,是村莊發展的生動注腳。
作為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對口幫扶村,駐村工作隊與村乾部始終將民生改善放在首位。他們梳理『民生訴求清單』,在上級黨委的幫助下,爭取項目資金1400多萬元,建成5.5公裡硬化路、1.1萬平方米集中曬場,改造危房70棟,讓村民生活更舒心。
『依托醫療資源,我們定期開展義診,為村衛生室補充藥品,讓村民就醫更便利。』駐村第一書記徐岩說。工作隊推動同富村與哈爾濱醫科大學結成共建對子,24名骨乾聯系困難家庭,把關懷送到家門口。
產業發展同樣勁頭十足。歡樂農場采摘園種植19.5畝鮮食糯玉米,菌類試驗種植基地培育木耳菌袋2000袋、榆黃蘑4000袋、元蘑5000袋。『巧手坊』農村手工小作坊制作非遺手工藝品,加上大庫、地秤和綜合加工廠等項目,在創收的同時,為村民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讓同富村的振興之路越走越寬。
八岔赫哲族鄉新顏村和街津口赫哲族鄉衛華村,則立足本地資源,走出了特色發展之路。曾經無產業項目的新顏村,借助省級專項扶貧資金,利用三江平原溫潤潮濕、玉米秸稈豐富的優勢,發展大球蓋菇種植項目。
『幾年來,我們省水利廳工作隊一直關注村裡大球蓋菇的生產和銷售情況,幫助注冊品牌,拓寬銷售渠道。』駐村第一書記朱泊濤說。駐村工作隊幫助注冊『赫鄉綠精靈』商標,通過『線上+線下』雙驅動模式和水利系統消費幫扶,銷售額累計達到167.47萬元,帶動村民增收54.85萬元。村裡還建起加工廠試制蘑菇乾、蘑菇醬等產品,延長產業鏈條。
衛華村三面青山環抱、依傍蓮花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養蜂產業提供了沃土。16戶專業養蜂家庭曾因地理位置偏遠面臨蜂蜜滯銷難題,黑龍江省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駐村工作隊不僅出謀劃策,還與派出單位爭取14.7萬元資金支持,與村黨支部自籌的6萬元共同打造『玖屯』蜂蜜品牌,建設標准化灌裝車間並申辦了食品加工許可證。
『現在村裡蜂蜜產業發展良好,蜂農們不再為蜂蜜賣不出去而擔懮,還解決了一部分村民的就業,村集體每年也有固定的收入。』駐村第一書記李慶華說。如今,村裡每年收購蜂蜜2萬餘斤,銷售額近50萬元,村集體增收10餘萬元,蜂農不再愁銷路,村民就業也有了著落。
從同勝村的產業整合到同富村的民生為本,從新顏村的特色種植到衛華村的甜蜜事業,彰顯著同江市以自己的節奏與特色,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上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