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緯45°的黃金緯度,賦予黑龍江得天獨厚的森林濕地資源,天然清涼成為這片土地最珍貴的饋贈。如何將這一獨特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長期動能?今天起,新聞聯播推出系列報道《探秘清涼經濟》,通過『服務提質、文化賦能、生態守護』三維聯動視角,探尋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化路徑。第一集來看各地從夏季避暑旅游百日行動出發,以『向清涼要效益』的巧思,將清涼從『偶然遇見』變成『必然體驗』。
大自然的清涼密碼藏在四組數據裡:44.47%的森林覆蓋率形成『綠色隔熱層』,近3000條河流織就『天然降溫網』,500多萬公頃濕地構成『大氣加濕器』,3000多平方公裡的湖水水面則化作『生態恆溫毯』。(以上畫面上做數字特效)這四重生態屏障環環相扣,讓北緯45°的夏天始終保持著22℃的宜人『體溫』。而夏季避暑旅游『百日行動』,正讓這份天賜清涼從『藏在深閨』變得『觸手可及』。
在伊春五營紅松林海景區,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含量高達8000個,是城市環境的20倍,高峰時段甚至可達40倍以上。景區特別設置體感監測區、森林呼吸冥想空間,游客既能通過專業設備直觀感受溫度驟降的清涼變化,又能在靜謐的森林氧吧中,讓每一次呼吸都成為身心的深度淨化體驗。
從知名景區到交通樞紐,黑龍江正以多元舉措,將清涼體驗融入游客的每一段旅程。通過打造迷人哈夏、避暑康養、鄉野逸趣、民族風情、多彩研學、嗨翻邊境、自游自駕、兩極攬勝、活力賽事、金秋豐景十大主題旅游線路,讓『清涼龍江』精品線路全面昇級;哈爾濱國際啤酒節、雞西興凱湖音樂節、黑河中俄狂舞大賽等一系列文旅活動,把『清涼』拆解成千萬種模樣,為游客奉上獨特的冰爽記憶。在呼蘭河口濕地,游客與市民的親水體驗已經融入日常生活。
鏡泊湖的基礎保障讓清涼觸手可及,伊春森林的深度體驗讓清涼可感可知,呼蘭濕地的場景延伸則讓清涼融入日常。這些散落全省的『清涼昇級點』,正通過『百日行動』串聯起來,北緯45°的清涼,也沿著『可及—可感—可享』的軌跡,完成從自然饋贈到人文體驗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