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看龍江

巢暖鳳自來 龍江聚人纔

時間:2025-07-23 22:53:18  來源:東北網  作者:

  極光新聞客戶端消息(新聞聯播):人纔是第一資源,更是驅動發展的核心引擎。黑龍江把人纔工作攥在手裡、放在心上,紮實推進『人纔振興』計劃,打好人纔『引育留用』組合拳。開門招引急需人纔,精心培育本土骨乾,貼心服務留住用好人纔,為龍江發展攢足人纔後勁,築牢人纔基礎。

  河南小伙兒王亞洲入職大慶化工研究中心不到一年,就破解了加氫催化劑昇級的『卡脖子』難題。去年,剛博士畢業的他因為『人生地不熟』猶豫要不要到大慶工作,當地人社部門和企業主動把住房補貼、父母養老、子女入學等政策禮包送上門,再加上16萬元的人纔引進獎勵和生活補助,讓他下了決心。

  從『望而卻步』到『紮根深耕』,王亞洲的故事是龍江人纔『虹吸效應』的生動注腳。《新時代龍江人纔振興60條》如同一棵坐鎮大樹,將各地市的政策枝丫向外延伸,哈爾濱『人纔新政30條』甩出千萬元研發經費;大慶『五免六補七優十給』把公交卡、體檢卡都裹進了『溫暖套餐』。這一系列舉措,正讓黑龍江成為人纔眼中的發展『熱土』。

  引纔更要育纔。黑龍江搭建的博士後全鏈條培養體系,讓更多的『潛力股』成長為『頂梁柱』。最近,黑龍江省舉辦首屆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暨第三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選拔賽。與前兩屆黑龍江代表隊需要『攢人』參加國賽相比,這兩年全省博士後人數翻番式上漲,想參賽得是『優中選優』。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後奚瑞辰團隊摩拳擦掌,帶來最新研發的遙感小衛星項目。

  博士後團隊這兩年的蛻變,源於黑龍江『建站給經費、進站發補貼、在站助研發、出站促成長』的全周期培育機制。目前,全省338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流動站和創新實踐基地,像一個個『孵化器』,讓博士後招收規模連續兩年突破千人大關,穩居東北三省一區首位,累計近一萬五千名博士後在這裡完成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聚纔更要用纔。去年末,黑龍江在全國率先啟動專業技術領軍人纔梯隊建設,組建具備自主創新能力、專業貢獻突出、引領作用顯著的高層次人纔梯隊,讓人纔更好地『為我所用』。在佳木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實驗實訓中心,前來尋求合作的企業代表絡繹不絕,錢峰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一家農機裝備制造企業,錢峰科技接到客戶反饋,說用傳輸帶晾曬糧食轉運效率低。就在企業苦於無從下手解決問題時,全新成立的『農業裝備智能化工程』市級領軍人纔梯隊伸出了援手。不到一年時間,這個由26名高校專家和10多家企業組成的『智囊團』助力企業完成自主研發,研制了一分鍾能實現上糧3噸的懸掛式上糧機。目前,企業訂單超過200臺,今年秋收,這些新裝備就能大展身手了。

  這樣的『化學反應』正在龍江大地上演。黑龍江遴選設立省級專業技術領軍人纔梯隊380多個,覆蓋360多個學科專業方向,7000多名青年骨乾在其中『挑大梁』,580多項『卡脖子』技術被攻克。從讓『黑土糧倉』多打糧,到讓『冰雪裝備』走向世界,人纔梯隊正成為創新成果的『轉化器』。

  人纔,是黑土地上最活躍的種子。黑龍江以『引育留用』的良方滋養,讓種子在振興土壤裡紮根、結果。引纔,要的是『雪中送炭』的溫暖。育纔,要的是『厚土培根』的紮實。用纔,要的是『量體裁衣』的靈活。黑龍江的這場人纔實踐,藏著三重清醒的轉變:政策從『零散碎片』拼成『系統拼圖』,服務從『坐等上門』變成『主動敲門』,價值從『單打獨斗』聚成『合力攻堅』,這種轉變讓人纔覺得『被需要』,讓產業覺得『有依靠』。當引纔的暖、育纔的實、用纔的活擰成一股繩,人纔與龍江的雙向奔赴,就不只是理想中的願景,而是田壟上的豐收、車間裡的創新和振興路上的步步堅實。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