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北虎在林間安然踱步,當貉藻在濕地悄然舒展,當被認養的紅松茁壯生長,黑龍江的『清涼經濟』正演繹著一場深刻的生態辯證法:既要讓游客觸摸到22℃的清涼,又要讓自然萬物守住原本的安寧。系列報道《探秘清涼經濟》第三集,來看黑龍江,用空間隔離守住生態邊界,以科技賦能提昇保護精度,讓清涼得以永續發展。
如果說空間管控是生態保護的『第一道契約』,那麼技術賦能,便是為這份契約裝上了『智慧的眼睛』。這份力量,在廣闊的濕地生態中更加清晰。近日,興凱湖龍王廟濕地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對生存環境挑剔至極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貉藻悄然現身。這株株水草,正是科技守護下生態持續向好的生動注腳。
作為東北亞候鳥進入三江平原的重要門戶,興凱湖保護區構建起多方合力的保護網:移動監測車穿梭於復雜濕地,突破人力可達邊界;監控攝像頭實時緊盯湖面和周邊環境,精准記錄動植物信息。
守護綠水青山,不僅需要空間規劃與科技利器,更需要全民行動的涓涓細流。在『林都』伊春,一場持續了17年的紅松認養行動,正匯聚起強大的社會力量。從全國各地民眾的線上小程序參與,到線下暢游伊春的游客認養。棵棵紅松,成為連接人與自然的情感紐帶。
從2007年伊春保護紅松聯合會成立至今,社會各界共有4.3萬人次參與,認領紅松37萬株,募集保護資金3800萬元。這些資金,全都用於反哺天然林保護和種苗培育工作。黑龍江用實踐,生動詮釋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深刻內涵。經移動大數據測算與中國旅游研究院研究分析,今年百日行動啟動20多天來,全省接待國內外游客160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7.2%;實現游客花費184億元,同比增長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