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刷臉』解鎖手機、『刷臉』登錄、『刷臉』支付……人臉信息已成為開啟個人數字生活的『關鍵鑰匙』。然而,當我們盡情享受『刷臉』帶來的便利時,一些潛藏的安全風險也悄然浮現,需引起大家的高度警覺。
便捷背後的『暗流』
數據采集失范:從『必要采集』到『無感收割』
強制認證:個別應用將人臉識別作為唯一驗證方式。
過度收集:不法開發商通過『無感抓拍』采集消費者面部數據,用於精准營銷甚至『大數據殺熟』。
存儲傳輸漏洞:從『數據寶藏』到『泄密缺口』
高精度圖像風險:一張高清人臉照片可提取虹膜、脣紋等生物特征,若與身份信息關聯,可還原個人行為軌跡。
系統防御薄弱:犯罪團伙利用大模型生成活體視頻,突破多平臺人臉認證系統。
非法使用產業化:從『身份冒用』到『黑產工具』
金融詐騙昇級:不法分子通過竊取人臉信息,實施『被貸款』『刷臉支付盜刷』等犯罪。
涉黑涉惡滲透:人臉信息被用於洗錢、涉黑活動,用戶無辜卷入犯罪鏈條,個人財產與公共安全遭受雙重威脅。
溫馨提示
法治護航,築牢制度堤壩
我國陸續頒布了《數據安全法》《網絡安全法》《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為網絡數據安全和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築牢制度根基。《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更是進一步明確應用邊界、細化使用規則,為個人信息處理劃出清晰紅線,增強了法律的可操作性與執行力,讓新技術在規范的軌道上安全前行。
技術昇級,打造安全盾牌
相關企業要行動起來,建立嚴格的訪問控制機制,定期給人臉識別系統做『安全體檢』。利用防火牆、入侵檢測系統等網絡安全設備,阻擋網絡攻擊。數據采集堅持最小必要原則,只取所需,避免過度采集。同時,采用先進加密算法存儲人臉數據,及時清理無用數據,給數據安全加上層層『保險鎖』。
自我防范,握緊安全『方向盤』
對個人而言,我們要提昇安全意識,秉持『非必要不提供』的原則。每次授權刷臉前,都要像謹慎的偵探,仔細確認用途、范圍和信息保護措施。只在正規網絡平臺和軟件上進行人臉驗證,減少信息泄露風險。一旦發現人臉信息被非法使用,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身合法權益。
三問授權
為何收集?拒絕非必要場景的人臉認證。
如何存儲?明確平臺加密措施及刪除機制。
風險幾何?對高風險場景(如金融支付)啟用二次驗證。
『刷臉』時代,網絡安全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增強安全意識,規范使用行為,共同為個人信息安全保駕護航,營造安全、清朗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