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佳木斯市樺南縣作為國家級『專業社工+志願服務』融合試點(黑龍江省佳木斯地區唯一縣級試點),以黨建為引領,創新構建『三級聯動』強組織、『五步工作法』明路徑、『鄰裡十八匠』創品牌的志願服務融合治理模式,成功破解了諸多治理難題,打造出可推廣的『樺南樣板』。
『守護成長安全童行』安全教育研學志願活動現場
構建『三級聯動』體系,築牢融合『主心骨』
將該試點工作列為『頭號工程』,精心構建起『黨建引領、社工支橕、志願協同』的三級聯動體系。由縣委牽頭成立專項小組,負責制定方案並明確工作主線。同時,積極推廣『黨支部+網格陣地+志願服務聯盟』架構,通過政治引領實現統籌協調,將相關工作嵌入網格,提供需求評估、項目設計、資源鏈接、督導培訓等服務,還著力吸納、培育和管理志願力量,確保服務精准落地。
在此基礎上,創新推出『12345五步工作法』。『1核引領』,即堅持黨建統領;『2輪驅動』,推動社工與志願力量深度融合;『3群聚焦』,精准服務『一老一小一青』(老年人、未成年人、青年);『4化目標』,致力於實現志願服務項目化、品牌化、規范化、常態化;『5共機制』,落實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評。
踐行『五步工作法』,提昇服務『含金量』
依托『五步法』,樺南縣推動志願服務實現『精准滴灌』。在需求清單化方面,基於『3群聚焦』,社工帶領志願者深入網格,建立起『一老一小一青』等重點群體的動態需求清單。
在項目品牌化上,緊扣『4化目標』,由社工專業設計並孵化出多個特色項目。像『朝夕相伴』老幼結項目,鏈接起老年人的精神關愛與青少年的社會實踐,實現了代際互助;『銀齡送暖』等子品牌,則深化了為老服務,提供情感慰藉、生活照料等內容。
而在隊伍專業化方面,強化『2輪驅動』,社工機構開展常態化培訓,重點培育『鄰裡十八匠』志願服務隊。該服務隊涵蓋水電維修、非遺傳承、醫療、心理、法律等多個領域,有效提昇了草根志願者的專業能力與規范化水平。
鄰裡十八匠活動現場
打造『鄰裡十八匠』場景,激活社區共治『新動能』
以『鄰裡十八匠』為骨乾,樺南縣創新『場景營造、多元參與、閉環運行』模式,實行『固定服務點+ 移動輕騎兵』雙軌並行,在黨群服務中心等地提供集中服務。同時,吸納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新業態從業者,為群眾提供上門服務和應急響應。
非遺傳承人實施『匠心傳承計劃』(如團扇制作),打造出獨特的文化IP。『十八匠』維修隊、義診隊、心理諮詢隊等提供常態化公益服務,解決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此外,推動社醫(健康義診)、社校(課後托管)、社商(優惠服務)、村社(資源共享)合作,打造『匠心市集』等平臺。
在運行機制上,實行『居民點單- 社區派單- 能人(匠人)接單- 群眾評單』閉環模式。多渠道收集居民需求後,由社工站分析需求並精准派單,『鄰裡十八匠』等接單並提供服務,服務對象進行評價反饋,以便持續改進服務。這一機制激發了居民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樂於奉獻』。
彰顯成效,『樺南樣板』貢獻融合治理新方案
實踐帶來了『三個深刻轉變』。在治理主體方面,從『單打獨斗』轉變為『眾志成城』,打破了政府單一管理的模式,商戶、學校、醫院、企業、新業態群體等多元力量深度參與,『十八匠』平臺形成了資源集聚的『窪地』。
在服務供給上,從『有沒有』轉變為『好不好』。依托線上預約+ 線下服務以及點單- 派單- 接單- 評單的閉環機制,服務的匹配度、時效性和滿意度顯著提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在文化認同方面,從『活動參與』轉變為『價值認同』,志願服務昇華為治理的『精神內核』與生活的『新民俗』。『匠心』精神與『鄰裡互助』相融合,形成了特色治理文化,凝聚了共識,涵養了新風。
目前,『志願服務星期五』『鄰裡十八匠』『朝夕相伴』『銀齡送暖』『文藝下鄉』『科學科普』等品牌已在區域內產生廣泛示范效應和良好反響。下一步,樺南縣將持續深化品牌內涵,優化機制流程,推動試點經驗復制推廣、迭代昇級,為全省探索志願服務深度融入基層治理現代化貢獻更具操作性、實效性的『樺南方案』和 『龍江智慧』。(王傳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