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5日訊 在東北振興的關鍵節點,黑龍江正以『區域協調發展』破題,重塑老工業基地的增長動能。
從佳木斯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黑土科技革命』到大慶這座傳統油城的『產業躍遷』,一幅優勢互補、協同共進的高質量發展新畫卷,在黑土地上徐徐展開。
破題關鍵:省級統籌引領協調發展新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黑龍江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時代區域如何協調發展?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
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黑龍江資源型城市如何轉型突破?傳統農業地區怎樣實現現代化昇級?新興產業基地如何輻射帶動?面對這些關鍵命題,黑龍江正通過省級統籌協調,推動資源要素在區域內更高效流動,奮力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路。
近年來,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佳木斯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等重大平臺應勢而起,加速建設;大慶等資源型城市錨定轉型方向,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2024年,黑龍江省委成立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高位推進、系統聯動,有效運用『四個體系』閉環工作落實機制,加強統籌協調與精准調度,確保各項重點任務落地見效,在服務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大局中彰顯擔當作為。在各地各部門的協同推動下,黑龍江打造向北開放新高地迎來歷史性機遇,區域協調發展取得階段性進展。
『農業硅谷』:黑土地上的科技革命
協調發展,必須尊重客觀規律,立足區域特色優勢謀發展。黑龍江作為農業大省,農業發展、糧食安全是重中之重。
三江平原萬畝稻田湧翠鋪金。在佳木斯國家農高區,無人機在田間精准作業,智能溫室數據實時回傳——科技賦能已成為這片黑土地上的生動剪影。
而如今這裡的快速發展,正是得益於『上下一盤棋』的協同機制。
佳木斯國家農高區的前身,是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轉折的契機,源於一場關乎發展格局的改革。
2018年末,為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農墾改革部署,破解墾區農場『碎片化』管理難題,黑龍江省委省政府錨定『統籌協調』破題,決定以既有科技園區為基底,推動墾地資源深度整合。2019年8月,黑龍江建三江農科區管委會正式成立,作為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派出機構,通過授權承接2436項行政事權,吸納196名農墾轉隸人員及社會化用工,統一管理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所屬的12個農場。這一舉措,為區域資源聚合、功能協同築牢了組織根基,讓分散的力量擰成了『一股繩』。
後又通過『墾地合作』的深度發力實現了更高層次的躍昇。2022年,佳木斯市與北大荒集團同頻共振,攜手推動園區從『科技示范』向『產業引領』跨越。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黑龍江佳木斯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自此以後,各方力量向此匯聚。省科技廳牽頭召開19次專題調度會,現場破解發展難題;省級出臺『28條』專項支持政策;省農業農村廳、科技廳等部門注入近1.4億元項目資金,佳木斯市委市政府累計投入5.66億元,如『源頭活水』精准滴灌。上下聯動、左右協同,打破傳統行政壁壘,為農高區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創新的種子在『協同沃土』中同樣碩果累累。在省科技廳、佳木斯市委市政府的共同推動下,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農業技術研發中心在農高區落地,匯聚21家高校院所智慧。『我們建立了崖州灣國家實驗室糧油作物試驗基地等26個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和雙創載體。』佳木斯國家農高區管委會主任李慶?介紹,並成功引進轉化寒地智能農機、優質抗逆水稻等突破性成果。自主研發的黑土地保護『三江模式』、寒地水稻『1332』三江節水模式分別被列為國家主推技術和全國典型案例。
2024年,佳木斯國家農高區糧食產量達139.38億斤,科技力量功不可沒。省科技廳打造的『院校地』合作機制,精准鏈接哈爾濱等地科研力量與農高區需求。同時,借助工信部門牽頭的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協同計劃,農高區的大豆、玉米等優質原料深度對接省內下游加工企業,大幅提昇附加值。
如今的佳木斯國家農高區,早已褪去昔日單一園區的模樣。從技術試驗到產業集群,從分散管理到協同發展,佳木斯國家農高區每一步進階,都彰顯著區域協調發展的力量。
『油城蝶變』:從『磕頭機』到『新引擎』的產業躍遷
大慶,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也正經歷一場深刻的產業嬗變。
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以特色為基挖掘區域潛力,破行政之壁暢通發展脈絡。而大慶正以『向內深挖』傳統優勢,主動勇闖新路,『向外借力』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轉變觀念、向內挖潛,深化央地合作。『油化央企是大慶最鮮明的資源優勢。』大慶市工信局副局長閆志說,依托古龍頁岩油上產、大慶石化乙烯改造等全省能源重點項目,我們建立央地常態化溝通機制,推動億鑫化工、普羅石油等民企與油化央企在訂單采購、原料供應等領域深度協作,攜手開發頁岩油環保技術、推進地熱資源綜合利用、布局綠色甲醇制造,從而激活本地產業鏈協同,貢獻『大慶方案』。
搶抓機遇、向外借力,精准招商添增量。緊扣全省汽車裝備、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等重點領域及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賽道,大慶市政府發布投資機會清單,實施『要素+場景招商』,成功吸引了吉利甲醇商用車、聖泉硬碳負極材料等重大項目落地——這也正是對接省工信廳牽頭舉辦的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黑龍江)的碩果,新增項目不僅壯大了大慶民營經濟,更成為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增長點,助力織密龍江產業協同網絡。
一個區域的發展,離不開與其他區域的優勢互補、相互配合。按照省委省政府構建『4567』現代化產業體系部署,省工信廳、省科技廳協同發力,大慶打破行政區劃壁壘,與齊齊哈爾、哈爾濱等區域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產業格局——綏哈大齊生物制造集群晉級『國家級』,為區域產業昇級注入強勁動能;哈大齊創新走廊加速人纔、技術匯聚大慶,為轉型提供核心支橕。
制度創新、產業耦合、要素流動,三者合力發揮『協同效應』——如今,大慶正加速擺脫『油經濟』依賴,著力構建多元產業體系。傳統采油設備旁,嶄新的碳纖維生產線與生物化工反應塔拔地而起。沃爾沃新能源汽車制造基地釋放產能,華為雲數據中心投入運營——大慶正從『石油之城』向『產業多元之城』加速蛻變。
『農業硅谷』的技術厚度、『油城蝶變』的產業高度、『省級統籌』的政策力度,黑龍江展現出了區域協調發展的澎湃勢能。未來,黑龍江將持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匯聚全省之力,在新時代東北振興的浪潮中展現新擔當、新作為、新風采,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