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8月7日電(記者上官雲)『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不過,它的到來並不意味著酷熱結束或天氣立刻變涼快。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鄭艷解釋,立秋通常仍然處於『三伏天』之內,地表積累的熱量持續釋放,氣溫的明顯下降往往還需要等上一段時間。
立秋之際,民間講究『啃秋』,又叫『咬秋』。她介紹,歷史上『啃秋』的食物有很多種,比如吃西瓜、時令瓜果等等,寄托了人們對健康、豐收的祈願。
立秋,就意味著酷暑結束嗎?
作為節氣的名字,『立秋』總是容易讓人產生一種『秋天已至』的錯覺。
不過,鄭艷介紹,立秋的到來並不意味著酷熱結束或天氣立刻變涼快,這個節氣更多的是一個天文和季節流轉的標志,而非即時的天氣變化指令。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標志著太陽到達黃經135°。從天文角度看,它的到來意味著北半球的日照時間開始縮短,太陽輻射強度逐漸減弱,秋天在季節輪替上正式開始了。
鄭艷提到,雖然此時太陽輻射開始減少,但地表積累的熱量仍在持續釋放,使得氣溫的下降遠遠滯後。立秋時節,地表積累的熱量依然非常龐大,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纔能消散。
『而且立秋通常還處於「三伏天」之內,而且常常會出現一段時間的晴熱高溫天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老虎」,它的威力有時不亞於盛夏酷暑,讓人感覺夏天並未遠去。』她說。
中國幅員遼闊,鄭艷表示,立秋來臨後,北方以及一些高海拔地區晝夜溫差開始加大,但白天依舊較為炎熱;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立秋後往往仍是持續的酷熱天氣,高溫高濕是常態。
『啃秋』,吃的是什麼?
立秋算是二十四節氣中較早確立的節氣,很早便已在文獻中出現。
『西周時期,便已有四時之分。《左傳·僖公五年》中所說「分、至、啟、閉」便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由此「八節」確立。』她說。
《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立秋意味著秋季開始,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涼爽的秋天即將來臨,又一個收獲的季節到來了。
『啃秋』(又稱『咬秋』)是中國立秋時節的傳統習俗,歷史上『啃秋』的食物有很多種,其核心在於通過食用特定食物來迎接秋天的到來,同時寄托對健康、豐收的祈願。
天津等很多地方都有立秋吃西瓜的習俗。清代張燾《津門雜記·歲時風俗》裡提到,『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這一習俗,代表了人們希望身體健康的美好心願。
不過,鄭艷表示,在西瓜傳入中國前,古人主要吃的是本土秋季瓜果,輔以桃李等時令鮮果,體現『咬住秋涼、迎接豐收』的寓意。
『隨著西瓜傳入、普及,其卓越的消暑效果與需「啃咬」的食用特性逐漸取代傳統瓜果,成為啃秋的最佳選擇。』鄭艷認為,其『祛除積暑、祈願康吉』的核心文化內涵始終延續。
在鄭艷看來,『啃秋』的食物選擇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物種、認知日漸豐富,其中包含著天人合一的養生智慧、農耕文明的集體記憶,以及地域文化的活態傳承。
立秋日為啥戴楸葉?
當然,除了『啃秋』吃瓜果以外,立秋時節還有不少美食以及傳承已久的習俗。
鄭艷介紹,從唐宋時期起,人們便有在立秋用秋水吞服赤小豆的習俗。據《歲時廣記》等文獻記載,取7至14粒赤小豆,以井水送服並面朝西方,認為可預防秋季痢疾。
立秋還有專門消暑的飲料——香薷飲,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朴三味藥組成,具有解表除寒,祛暑化濕的作用。在立秋前一天,人們會煎好香薷飲後露宿一夜,次日立秋之時飲用。
此外,她提到,山東部分地區流行立秋吃『渣』,即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
古時,民間立秋日還有戴楸葉的習俗。據唐人陳藏器《本草拾遺》說,唐時立秋這天,長安城裡已賣楸葉供婦女兒童剪花插戴了。由此可見,戴楸葉這個風俗已流傳久遠。
據古籍記載,『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近代,很多地方也仍有立秋日戴楸葉的習俗,這是人們用一種更為常見也是更為方便的形式送暑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