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要塞,這座曾被日軍視為『東方馬奇諾防線』的軍事堡壘,見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與終結。如今,這裡已成為銘記歷史、警示和平的重要地標。今天的《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專欄,一起走進虎頭要塞,重溫那段用鮮血與犧牲鑄就的抗戰史詩。
作為我國東北邊陲的戰略要地,虎林曾是抗日聯軍第四軍、第七軍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主戰場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大舉入侵東北。侵佔虎林後,為了鎮壓東北抗日武裝,防止抗日聯軍與蘇聯紅軍取得聯系,日軍強征10萬中國勞工,修建了一系列軍事要塞,虎頭要塞就是其中最大、最堅固的軍事碉堡之一,被日本陸軍總部自詡為『東方馬奇諾防線』。
行走在黑暗的地下工事內,寒氣逼人。當年,中國勞工們就是在如此陰冷、潮濕的環境中,日復一日遭受著日軍殘酷的折磨,凍死、餓死、累死的人不計其數。
要塞完工後,為了防止泄密,日本侵略者竟以慶功宴為名,將勞工騙到一起,用機槍屠殺,僅有極少數人幸存。虎頭山北麓的『萬人坑』遺址照片上,至今仍能看到層層疊疊的白骨。
虎頭要塞博物館內,陳列了大量的珍貴文物。這塊看似普通的界碑,把當時的虎頭鎮一分為二。一側是侵略者精心構築的鋼鐵囚籠;而另一側是絕不屈服的中華兒女。
虎頭要塞,這個用中國勞工血淚澆築的戰爭機器,最終以二戰終結地的身份被載入歷史。今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虎頭要塞博物館日均接待量比往年同期增長50%以上,超六成參觀者是青少年。
為了這些紅色故事傳播得更廣,雞西畫家肖毅自費出版了《虎林百位老兵素描肖像集》,又用鋼筆畫的形式,將侵華日軍罪證畫了下來,結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