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光新聞客戶端消息(新聞聯播):從瀕臨倒閉的外貿代工廠,到供不應求的藝術生活標杆。從腳下踩的實用地毯,到牆上掛的驚艷畫作。一塊地毯的華麗蛻變,見證了一家企業的絕境求生、破繭成蝶。今天讓我們跟隨鏡頭走進藍藝地毯集團有限公司,看企業如何打造從『織毯』到『織夢』的創新之路。
不絕於耳的驚嘆背後,是傳統匠心與現代科技交織的韻律。在木蘭地毯的現代化車間,工人們正為一批高端定制訂單忙碌。企業自主研發的『地毯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從接單到制作的全流程精准協同,原本耗時一個月工期的地毯,如今一周就能完工。
如今市場繁花似錦,然而回望起點卻是刺骨的『寒冬』。1982年建廠之初,原料單一、工藝簡陋,產品70%銷往中東,一條外貿航道橕起整個廠子的生計。2008年金融海嘯襲來,海外市場一夜冰封。
絕境,逼出向死而生的決斷。當行業陷入『不景氣』的哀嘆,木蘭卻從國內消費昇級的浪潮裡,嗅到了『新景氣』的萌芽,承載東方氣韻的新中式風潮正蓬勃興起。他們毅然調頭,產品不再困守『腳下之地』。
轉型絕非坦途。設備昇級、原料革新、投入如山。更大的挑戰來自『人』,面對毫米級的精細與復雜圖樣,習慣了傳統粗放工藝的老師傅們,『不可能』的質疑聲此起彼伏。
木蘭唯有破釜沈舟,重獎點燃創新引擎,老師傅們從遲疑抗拒到咬牙鑽研,骨子裡的『工匠魂』生生撞破了那堵『保守之牆』。此後,木蘭地毯的『創新基因』全面激活,客戶從外貿訂單變為軟裝設計公司、獨立設計師,高端藝術定制成了最耀眼的標簽。當同行還在復制波斯紋樣時,木蘭已根植文化沃土,《千裡江山圖》的青綠山水被織進掛毯,一舉豎起新中式美學的標杆!2023年『爾濱』火爆全網,別人忙著跟風賣網紅產品,他們卻深挖龍江冰雪文化、鄂倫春民俗,把地毯做成了承載城市靈魂的『伴手禮』。
2025年哈爾濱亞冬會籌備進入衝刺階段,部分場館地毯因環保不達標急需更換。時間緊、任務重,木蘭地毯臨危受命,僅用5天就完成了原本15天的工期。最終,嶄新的木蘭地毯完美鋪設進亞冬會國際貴賓廳,以細膩工藝與環保品質成為賽事指定用品,讓世界見證龍江制造的閃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