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5日訊 (記者 許諾) 為弘揚新時代醫療衛生職業精神,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示范引領作用,2025年,黑龍江省衛生健康委在全省開展了『基層好醫護』典型案例征集活動,在第八個中國醫師節前夕,最終遴選出6個優秀典型案例。這些紮根基層的醫務工作者,以『守門人』的擔當守護村民健康,他們有的翻山越嶺送醫、有的創新服務模式、有的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衝鋒在前,用無私奉獻詮釋醫者擔當,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基層力量。
佳木斯市向陽區柳樹島村衛生室村醫王明明,以衛生室為家,積極投身於農村地區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工作,默默奉獻、無怨無悔。
在松花江靠近東極佳木斯段水域,有一座四面環水的江心島,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晨星島,當地人稱它『柳樹島』,島上居民893人,面積13.5平方公裡。每逢凌汛期、開江期時段,江面無法通船,島上和外界交通就中斷了,每年大約有3個月時間小島『與世隔絕』,村民們一同守護著這座小島,王明明則守護著島上每位島民的身體健康,就這樣一守就是10年。
紮根孤島,辦好村衛生室
柳樹島上共有3個自然屯,分別是上柳屯、下柳屯和馬場屯,屯與屯之間無公共交通工具。王明明背著出診箱,挨家挨戶為村民問診送藥,靠步行搜集村民第一手『健康資料』,定期為島上59名高血壓病人、25名糖尿病人、7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等群體提供規范的隨訪服務,每年協助區人民醫院免費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開展一次健康體檢,建立健康檔案800餘份。2023年3月末的一天,像往常一樣在柳樹島值守的王明明接到招聘電話,家境一般的她被家人相勸前往,畢竟待遇優厚且能在市區工作,可她非常堅定地拒絕了。王明明說『我不能離開,我無法面對島上父老鄉親那一雙雙善良的面孔和期待我駐島的眼神,這裡更需要我』。她用腳步丈量民情,用愛心呵護健康。
牢記使命,踐行醫者仁心
2017年7月的一個早晨,王明明在碼頭等船准備去村衛生室上班,這時接到電話說下柳村的一位村民突然發病喘憋得不行,情急之下王明明自己掏錢僱了條船趕到患者家,在『120』到達前為患者做了緊急處理,為後續治療贏得了寶貴時間。2022年春節假期,王明明接到電話,有位老人突然右下肢麻木,運動障礙,她迅速趕往老人家裡,得知老人子女不在身邊,她一邊安撫老人緊張情緒,一邊聯系老人子女,第一時間把老人送往上級醫院,經過及時救治老人轉危為安。老人感激的說:『你就像我的女兒一樣,多虧你在身邊吶。』下柳屯住著一位脫貧戶,患有雙側股骨頭壞死、高血壓等疾病,行動不便,只要他打電話不管是缺藥還是缺生活用品,甚至是缺菜,王明明都會給他買回來,送到家裡去。這位脫貧戶總是會笑著和別人說:『有事兒找村醫。』
臨危不懼,護佑群眾健康
近年來,柳樹島多次遭遇洪水災害。王明明全程參與轉移安置,並隨村民去災民安置點駐紮。村民在哪,她在哪,守護健康寸步不離,在安置點,王明明逐戶逐人問診,每個人需要什麼藥,需要幾盒,都詳細記錄下來,積極協調衛生健康和應急管理部門送藥上門。洪水退去後,王明明早一步回到島上,背著消殺設備逐戶消毒。2021年4月凌汛期,柳樹島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冰排水,由於汛情來得比較急,村民來不及撤離出島,在上級部門的指揮下,村民就地轉移到制高點。為保證村民健康和安全,王明明隨村民同吃同住,並冒著風雨輾轉兩處安置點,為村民送醫送藥。
十年堅守,讓王明明深深地眷戀著這片用雙腳丈量過的熱土。她立志不斷加強學習,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竭盡全力提高村衛生室的服務能力和水平,讓醫改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為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