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助力美好生活,過去不敢想象,而今觸手可及。無人機送外賣、智慧停車帶來全新體驗,在線教育、遠程醫療創造更多可能,農田裝上『智慧大腦』、礦山實現無人值守解鎖生產新方式,數字生產、數字生活的每一幕場景,都蘊藏著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
近日,國家數據局公布『十四五』時期『數字中國』建設成績單,亮點紛呈。一是『數字底座』加快夯實。截至今年6月底,5G基站總數與2020年相比增長5倍達到455萬個,千兆寬帶用戶增長了34倍達2.26億戶,算力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向『新』而行。二是數據賦能產業轉型成效顯著。2024年全國數據企業數量超過40萬家,數據產業規模達5.86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117%,越來越多的行業迎來『點數成金』的機遇。三是數字服務惠及更多百姓。全國5A級景區數字化改造完成率達100%,全國醫保碼用戶超過12億人,新業態、新場景不斷湧現,讓民生幸福成色更足。
數字技術不僅造福中國,有力支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也為世界增添亮色。從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數字化轉型,到5G、物聯網等新技術應用,中國致力於推動縮小全球數字鴻溝,與世界共享時代發展機遇。在東南亞,中國企業助力打造東盟首家5G智慧醫院;在拉美,中國與巴西、厄瓜多爾等國利用數字技術開展創新合作。
不過,成績之下,數字中國建設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數據越是高效安全流通,越能釋放紅利,但部分政務數據還存在底數不清、重復采集、來源雜亂等問題,『數據壁壘』如何打破?又如,隨著技術不斷進步,該如何彌合『數字鴻溝』,讓老年人不掉隊?此外,數字化技術是把『雙刃劍』,數據與網絡安全如何保障?以生成人物影像為例,人工智能在收集、生成數據時,就可能侵犯個人隱私和肖像權。
數字中國已超越單純的經濟概念,滲透至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亟需答好技術創新與有效治理兩道命題。一方面,需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努力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築牢可信可控的數字安全屏障。另一方面,要練好數字治理的內功,完善數據合理使用和流通的法律法規,建設全國統一的數據大市場,為政府賦能、為市場增效、為社會賦權。
事實上,國家層面已出臺多項針對性政策。今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印發《2025年數字經濟發展工作要點》,提出加快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提昇數字經濟核心競爭力等七個方面重點任務。6月,國務院公布《政務數據共享條例》,首次從國家層面以行政法規形式,對政務數據的目錄管理、共享使用、平臺支橕等進行規定。放眼全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布局、智能制造不斷提速、智慧城市建設加快推動……一幅欣欣向榮的數字中國發展新圖景徐徐展開。
當前,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乘『數』而上,充分發揮我國數據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完備等優勢,數字中國建設前景廣闊、未來可期,美好生活也將更加閃耀。(中國經濟網評論員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