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已過半程。
上半年中國經濟怎麼樣?
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3%,增速高於去年同期和全年水平,在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進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出口同比增長7.2%……全球經濟風雲變幻,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展現強大活力和韌性。
當前形勢怎麼看?
7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黨外人士座談會時強調:『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依然面臨不少風險挑戰,要正確把握形勢,增強懮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用好發展機遇、潛力和優勢,鞏固拓展經濟回昇向好勢頭。』
下一步經濟工作怎麼乾?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增強靈活性預見性,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有力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實現「十四五」圓滿收官。』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各地區各部門當以更加強烈的擔當、更加積極的作為,聚精會神推動高質量發展,鞏固拓展經濟回昇向好勢頭,決戰決勝『十四五』。
(一)
做好當前經濟工作,首先要正確把握形勢,認清發展優勢,保持戰略定力。
環視全球,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增加。
審視自身,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橕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
未來的中國,機遇與挑戰並存。
鞏固拓展經濟回昇向好勢頭,關鍵在於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
『村晚』帶火鄉村文旅,『蘇超』撬動票根經濟,冰雪經濟、賞花經濟熱度走高,服務消費亮點紛呈;國潮國服頻頻『出圈』,新型消費蓬勃發展……前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8%;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52%,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
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是大國經濟的獨有優勢。外部環境越復雜,我們越要把發展的戰略立足點放在做強國內大循環上,多措並舉擴大內需。
激發有潛能的消費。
讓居民『敢消費』。通過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促進農民增收等舉措,增強消費能力。
讓居民『願消費』。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完善文旅、餐飲、休閑、健康、體育等領域供給,不斷優化消費環境。
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在擴大商品消費的同時,培育服務消費新的增長點,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潛力將持續釋放。
擴大有效益的投資。
改造老舊小區、建設地下管網、推進城市綠化、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新型城鎮化蘊藏著『投資於人』的海量場景。我國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可新增20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可拉動萬億元規模新增投資需求。
無論是『高質量推動「兩重」建設』,還是『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都將更好發揮投資關鍵作用,為穩增長、調結構、育動能、惠民生等提供有力支橕。
鞏固拓展經濟回昇向好勢頭,還要用好發展機遇,以確定性開放應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
前7月,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3.5%,其中出口同比增長7.3%,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7.2%,出口產品技術含量逐步提昇;上半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0014家,同比增長11.7%……今年以來,我國外貿外資表現穩定,彰顯了十足韌性。
開放合作,是順應歷史大勢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經濟穩健前行的必然要求。做好當前經濟工作,要求我們暢通和提昇國際循環,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穩步開拓國際市場空間。
上半年,我國對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實現增長,貿易規模超過500億元的伙伴數量達到61個,比去年同期增加5個。積極構建多元化國際市場格局,深化內外貿一體化改革,對部分受關稅影響較大的企業加大市場渠道、國內消費、財政金融、服務保障等方面支持力度……我們要打出『組合拳』,持續發揮外貿對經濟增長的穩定作用。
持續增強中國市場磁力。
『「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島內自由』,今年12月18日,海南自貿港全島封關運作將正式啟動。『零關稅』商品范圍擴大至約6600個稅目,佔全部商品稅目的比例達74%;對『零關稅』貨物等實行低乾預、高效率的精准監管……一整套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制度,展示了『把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的堅定決心。
優化出口退稅政策,高水平建設自貿試驗區等開放平臺,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落實《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中國將持續成為跨國投資『理想、安全、有為』的目的地。
保持定力、增強信心,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們將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不斷鞏固和增強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有力應對各種不確定性。
(二)
做好當前經濟工作,要按照新發展理念不斷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海上,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順利實現塢內起浮,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建造馬不停蹄。
陸上,全球最快高鐵列車CR450成功達速。
天上,神舟二十號3名航天員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國產大飛機C919累計承運旅客超200萬人次。
前7月,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7月,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24%;截至6月,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達501萬件,同比增長13.2%……今年以來,中國創新場活力充沛,產業昇級步履鏗鏘。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以新發展理念為指揮棒、紅綠燈,持續點燃創新引擎、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篇需要持續做好的大文章。
要用好我們具備的獨特優勢。
『只有中國。』從一塊鐵礦石到一枚芯片、一塊電池再到一臺整車,第三屆鏈博會全景呈現了中國智能汽車全產業鏈,令貝特瑞產品線總經理龐春雷感慨萬千。
一杯咖啡的時間,搞定電力機車上萬個零部件;1小時通勤圈內,配齊手機95%的零部件……完整的產業體系、強大的配套能力,助力我國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世界第一、22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也將助力我們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面前掌握主動。
還要看到,我國擁有豐富的人纔資源優勢。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穩居世界首位,高被引科學家數量位列全球第二,每年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STEM)畢業生數量超500萬……統籌推動教育、科技、人纔一體化發展,不斷釋放人纔紅利,創新動能將更加澎湃。
要把握我們面臨的寶貴機遇。
未來已來!自動走到充電站前,雙臂彎曲,取出嵌入身後的電池塊,再裝入新電池,全程最多耗時3分鍾……日前,優必選宣布,其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2學會了自己換電池。
從春晚扭秧歌,到參加馬拉松,再到進工廠打工,2025年被譽為中國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各類機器人加速進化。
賦能工業生產、新藥研發、交通出行等領域,與機器人、量子計算等新興產業深入融合,企業數量超5100家,核心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當前,人工智能產業正在我國加速成長。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寶貴機遇,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中國制造前景廣闊。
要抓好我們前進道路上的重點任務。
努力『強筋壯骨』。要加大力度補短板、鍛長板、強保障,全力推進重點產業鏈自主可控;要深化數字技術賦能應用,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要堅持綠色發展,提昇工業能效與綠色發展水平。
全力『向新而行』。打通機制,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以更大力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讓創新成果加速從『書架』走向『貨架』。
向高攀昇,點燃科技創新引擎,發展壯大新動能、新業態、新產業,創新『勢能』將向經濟『動能』持續轉化。
(三)
做好當前經濟工作,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能。
充分釋放政策效應,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增發超長期特別國債,以更大力度實施『兩重』『兩新』政策;綜合運用降准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一手穩崗減負,一手擴崗挖潛,保持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上半年,各地區各部門頂住壓力、迎難而上,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
特別是4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部署一攬子政策舉措,為有力有效應對外部衝擊、促進經濟持續回昇向好發揮了重要作用。事實充分證明,『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是務實管用的、有力有效的。
降准、降息等貨幣政策工具已留有充分調整餘地,財政赤字、專項債、特別國債等視情仍有進一步擴張空間,當前,我國宏觀政策工具箱依然充足。
下一步,我們要在宏觀政策上持續發力、適時加力,既推動存量政策、既定政策持續落地,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又做好政策儲備,根據需要及時推動出臺實施,增強靈活性預見性,進而以宏觀治理之效應對外部形勢之變。
堅定不移深化改革,為企業發展厚植沃土。
5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出倡議,呼吁『優勢企業不為壟斷市場,擠壓其他主體生存空間』;6月,《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施行,此後中國一汽、東風汽車等10多家車企公開承諾『供應商支付賬期不超過60天』;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開通『重點車企踐行賬期承諾線上問題(建議)反映窗口』……眼下,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正在持續推進。
今年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出臺施行民營經濟促進法,新修訂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證各類經濟組織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縮減市場准入負面清單,發布《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進一步打破市場壁壘……上半年,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動力活力。
越是面對困難挑戰,越要深化改革開放,發揮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從『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動市場競爭秩序持續優化』到『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既要放眼長遠、久久為功,又要把握當下、真抓實乾。
北京面向民間資本公開推介119個項目,重慶提出200條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任務,安徽省市縣『一把手』與科技型外向型企業面對面解決現實問題……各地區各部門謀新策、出實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將為各類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更好條件。
因時因勢精准施策,為經濟細胞保駕護航。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本細胞,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鞏固拓展經濟回昇向好勢頭,要緊扣企業當前關切,千方百計紓困解難,持續激發微觀主體活力。
『內外貿一體化』如何推?加緊解決產品標准認證問題,盡快打通資金關、標准關、渠道關、監管關,讓企業內銷外貿自如切換、左右逢源。
經營成本如何降?落實結構性減稅降費、社保『緩返補』等政策;創設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提供低成本再貸款資金;推行『免罰輕罰』等柔性執法……精准把脈,綜合施策,企業爬坡過坎會更有底氣。
華為加大人工智能研發投入,用國產算力平臺訓練大模型;寧德時代在山東新建儲能及動力電池生產基地,打造零碳工廠;順豐在河南投資多式聯運國際樞紐項目,建立智慧物流標杆……廣大企業愛拼會贏、勇立潮頭,將以優質產品和服務贏得市場競爭主動。
大顯身手正當時,櫛風沐雨再前行。
堅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保持定力、增強動力、激發活力,用好發展機遇、潛力和優勢,鞏固拓展經濟回昇向好勢頭,我們必將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