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美人霧裡山,立馬懸崖君試看。』
航拍安徽涇縣雲嶺鎮一隅。(無人機照片)張強攝
新四軍軍長葉挺筆下的皖南小鎮——安徽省宣城市涇縣雲嶺鎮,如今成了沒有屋頂的抗戰博物館。
雲嶺西靠黃山,北望長江,位於涇縣西北部。1938年夏,葉挺初抵雲嶺,被這裡的秀美山水所震撼。誰也不會想到,這座靜謐的皖南小鎮即將成為華中敵後抗戰的『神經中樞』。
安徽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司令部舊址(種墨園)。(無人機照片)張強攝
同年8月,新四軍軍部正式移駐雲嶺,司令部設在『種墨園』——一座具有典型江南特色的清末宅院。隨後的近三年裡,葉挺、項英等在此指揮新四軍在華中敵後浴血奮戰,雲嶺成為當時新四軍的指揮中心和政治、軍事、文化活動中心。
烽火記憶血色豐碑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新四軍軍部在雲嶺近三年時間裡,是新四軍向華中敵後發展的關鍵時期。
安徽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大會堂舊址。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供圖
安徽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司令部舊址(大夫第)。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供圖
坐落在安徽涇縣雲嶺鎮的新四軍軍部修械所舊址。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供圖
坐落在安徽涇縣雲嶺鎮的中共中央東南局舊址。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供圖
漫步雲嶺,軍部司令部、大會堂、中共中央東南局、修械所等10餘處舊址靜靜矗立。
安徽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司令部)展陳的葉挺辦公室。張強攝
在新四軍軍部舊址,葉挺的辦公室僅十餘平方米,一桌一椅,極其簡朴。就在這裡,他運籌帷幄,指揮部隊浴血奮戰。
安徽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司令部)展陳的葉挺住室。張強攝
『葉挺在這裡指揮了一系列對日偽頑的斗爭,發展壯大了新四軍隊伍。』中共涇縣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二級主任科員梅艷說,據資料記載,截至1940年底,新四軍對日偽軍作戰2700餘次,斃傷敵軍5.5萬人。給日寇以沈重打擊,壯大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
葉挺的軍衣(復制品)。張強攝
1940年10月,一場關鍵戰役在此打響。日軍調動一萬多人對皖南實行大規模『掃蕩』,企圖摧毀新四軍軍部。葉挺深入研究戰場地形,創造性地運用游擊戰和陣地戰相結合的戰術,指揮新四軍成功收復涇縣縣城等地。這場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涇縣保衛戰,有力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蔣介石第一次給葉挺軍長、項英副軍長的嘉獎令。張強攝
葉挺使用過的物品(復制品)。張強攝
硝煙彌漫中,一個關於文化傳承的故事同樣動人。葉挺發現離雲嶺20多裡的宣紙產業因日寇入侵瀕臨絕境,他立即安排組建宣紙生產合作社,召集流散造紙工人回鄉生產。
『三丈三』宣紙撈制現場。尹建生攝
同時,還借助國際組織力量,撥出資金扶助種植宣紙原料檀樹,在涇縣茂林鎮辦起制鹼合作社。這一舉措不僅拯救了宣紙傳統工藝,也解決了抗日宣傳用紙問題。
《抗敵報》告別號原件。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供圖
在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內,一份泛黃的《抗敵報》告別號原件靜靜陳列,其中一篇社論寫道:『當我們驅除日本帝國主義,建立獨立自由幸福新中國之時,我們一定能夠重溫今日依戀的情景,而歡欣鼓舞於新中國的誕生!』字裡行間透露著堅定的信念。
薪火相傳富民之路
游客在新四軍軍部舊址(司令部)參觀。付敏攝
1961年,新四軍軍部舊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年來,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還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如今,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內3200餘件藏品中,武器、物品、文史資料等無聲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
游客在新四軍軍部舊址(司令部)參觀。付敏攝
『為增強宣教效果,我館推出情景式思政課,打造沈浸式課程體系。今年我們還特別推出兩大專題展覽。』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副館長臧佳琪說,近年來,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參觀人數持續增長,今年已接待游客約15萬人次。
坐落在安徽涇縣雲嶺鎮新四軍軍部舊址前的葉挺雕像。(無人機照片)張強攝
『今後我們將繼續創新宣傳形式,豐富講解內容,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增強互動性,讓新四軍的革命故事更生動地走進觀眾心裡。』臧佳琪說。
2019年12月,涇縣雲嶺紅旅小鎮正式列入安徽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該小鎮規劃面積約4.65平方公裡,計劃建設包括小鎮客廳、紅色培訓基地等系列紅旅特色產業。『雲中美人霧裡山、鐵軍精神在皖南』的形象定位,將紅色文化主題與山水、村落資源完美融合。
航拍雲嶺紅旅小鎮。(無人機照片)雲嶺鎮宣傳辦供圖
2020年,雲嶺村被中組部列為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隨著村級建制調整,雲嶺村與新興村合並為雲嶺社區,開始探索一條紅色資源引領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其中,雲嶺社區整合資金新建紅色雲嶺文化展示長廊、新四軍精神主題廣場,完成新四軍文化牆繪工程。
在雲嶺紅旅小鎮,游客可以換上軍裝『當一回新四軍』,體驗活字印刷技術,親手制作一份《抗敵報》。夜幕降臨後,雲嶺的紅色故事仍在延續。雲嶺社區打造『夜游雲嶺』品牌,構建涵蓋『夜食、夜娛、夜游、夜宿、夜行』『五位一體』的鄉村夜景和產業形態。
雲嶺鍋巴手藝人正在制作鍋巴。雲嶺鎮宣傳辦供圖
紅色旅游不僅帶來了人氣,更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2024年雲嶺社區集體經濟收入超118萬元。該社區建立集體經濟發展基金,與多家企業合作參與項目建設。
雲嶺鍋巴、切糕等土特產通過線上線下融合銷售模式,借助『微商城』平臺走向全國市場。雲嶺鍋巴等特色農產品還登上『安徽供銷年貨大集』。
安徽涇縣雲嶺鎮章渡老街航拍圖。(無人機照片)張強攝
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8公裡外的章渡老街,正重新煥發生機。過去,這裡因為吊棟閣,被稱為江南千條腿、永不倒鎮,曾為涇縣第二大商埠,繁榮了幾百年。抗戰期間又成為新四軍轉運物資的重要集散地。後因為這裡水運的結束而逐步凋敝。
安徽涇縣雲嶺鎮章渡老街航拍圖。(無人機照片)張強攝
2021年6月,上海海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進駐章渡老街,重新打造涇溪水鎮。『當時我們來章渡老街的時候,這裡房屋倒塌、雜草叢生。我們看中的是這裡有千年古鎮的底蘊,又是一個有著紅色印記的有革命故事的地方。』上海海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鄭美雲說。
章渡老街有新四軍總兵站、『周恩來上岸處』等紅色舊址,新建有『新四軍在章渡』紀念館,正在打造『周恩來登岸紀念園』旅游景點。
安徽涇縣雲嶺鎮章渡老街航拍圖。(無人機照片)張強攝
鄭美雲介紹,目前,該公司已完成章渡老街40多棟房屋的修繕、改造,一期已投入使用。『今年「五一」期間,我們的客房全部滿員。』
在宣紙故裡涇縣,千年技藝亦煥發新生。中國宣紙小鎮積極轉變發展思路,從『造紙賣紙』到『以紙載文』。2024年,中國宣紙小鎮游客量達41萬人次,同比增長64%,帶動相關產業就業約850人。這裡已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宣紙文化的窗口。
馬來西亞游客在中國宣紙小鎮參觀宣紙撈紙技藝。張強攝
游客在非遺體驗館可親手體驗撈紙、曬紙等工序;夜晚則可欣賞沈浸式新媒體互動表演《只緣身在紙山中》……如今,涇縣全域正加快推動宣紙產業與紅色文旅、節慶等跨界融合,激活古老非遺新活力;發布『紙墨古鎮·紅色記憶研學』旅游線路,將當地重要革命舊址、宣紙文化園等文旅地標串珠成鏈,使非遺探索與紅色文化巡禮緊密結合。
今日雲嶺,葉挺橋靜臥如初,葉子河水流淙淙。當年《抗敵報》上憧憬的『獨立自由幸福新中國』已成為現實。紅色記憶已融入皖南的青山綠水,在一張宣紙、一口鍋巴、一首紅歌中代代延續。
作者:張強 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