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清縣,有一座特別的『山』,它見證了抗聯戰士們鐵血忠骨,英勇奮戰,它也因此被命名為『十二烈士山』。今天的《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我們一起去了解發生在那裡的故事。
在寶清縣博物館,這裡有一個實景還原就展示了當時的戰斗場景。1938年春天,日偽軍對抗聯隊伍進行瘋狂圍剿,為了掩護大部隊轉移,東北抗聯第五軍三師八團一連的十幾名戰士,選擇犧牲自己,把敵人引向了與主力軍相反方向的小孤山。3月18號,天剛蒙蒙亮,四百名日偽軍沿著陡峭的山坡向抗聯戰士攻來,山上的十幾名戰士利用山脊和樹木做掩護朝著山下猛烈射擊,他們死死咬住山口,打退了敵人一波又一波的衝鋒。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抗聯戰士們堅守了十幾個小時的主陣地,敵人久攻不下,就調來了迫擊炮和擲彈筒,架在小孤山兩側山峰的山頂,對這個不足百米長的山頭進行了覆蓋式打擊。這就是年僅十九歲的一排長朱雨亭,他犧牲在敵軍的第一輪轟炸中。這是連長李海峰,他的雙腿被炸斷了,還堅持讓戰士抬著自己繼續戰斗,哪裡的槍聲激烈就把他抬到哪裡去支援。戰斗持續到夜幕降臨,小孤山上已經有十名抗聯戰士犧牲了,看著還有行動能力的四名戰士,連長李海峰當即決定,讓他們四人撤退,自己和重傷不能行動的楊德纔死守山頂,和敵人決一死戰。很快,敵人又發起了新一輪的進攻,李海峰和楊德纔打光了最後一顆子彈,壯烈犧牲。
現在我已經登上了這個當年的戰場——小孤山,放眼看去啊,其實不過兩三百米高,但是就是在這麼一個戰斗面積不到兩百平方米大小的地方,十幾名抗聯戰士,竟然在四百名日偽軍的猛烈攻擊下,頑強抗爭了十多個小時。多年後,寶清縣當地的文物保護中心對小孤山戰斗遺址進行清理,搜集到了這些子彈殼和炮彈的殘件,根據寶清縣博物館館長的考證,這幾個彈殼就是當時抗聯戰士身上遺留下來的,被火燒過之後炸裂成了現在這樣的碎片。
在這本《寶清縣志》上,也記載了這場戰斗:『小孤山一役,抗聯戰士擊斃日軍25人,擊斃偽興安軍70多人、傷30多人,十二名名抗聯戰士壯烈犧牲,完成阻擊任務。』周保中將軍為十二烈士寫道:『竟日鏖戰驚天地,膽壯氣豪動神鬼,他年民族全解放,指點沙場吊忠魂。』
鐵血忠骨,青山為證。小孤山本沒有名字,為了永遠紀念這十二位戰士不屈的英魂,周保中將軍將這座山命名為『十二烈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