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熱點聚焦

深挖網絡文學這座富礦

時間:2025-08-27 09:18:45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第八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網絡文學市場營收規模達495.50億元,同比增長29.37%,網絡文學市場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廣闊的市場前景。網絡文學互動性強、靈活度高,作為我國數字文化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發展速度快、市場潛力大。如何深挖這座高價值富礦,值得各方思考。

  無論影視、游戲改編,還是線下IP聯名,唯有內容品質上乘的網絡文學,纔具備價值賦能的基礎。只有那些真正紮根人民生活、展現時代變革的作品,纔能引發讀者真實的情感共鳴。例如,《奔湧》聚焦浦東臨港新片區變革,《敦煌:千年飛天舞》推動地方文旅發展,《柳葉刀與野玫瑰》展現人工智能醫療業態……此類網絡文學精品由千行百業而生,又能為乾事創業添彩。因此,完善推薦機制,過濾掉粗制濫造的作品,讓實至名歸的好作品得以脫穎而出是當務之急。例如,為引導行業向注重內容品質的方向發展,從源頭上提昇網絡文學的整體質量,中國作協持續建設相關評價體系,通過項目扶持、排行榜等方式鼓勵精品創作;一些小說網站推出『段評』『章評』系統,也有效兼顧了專業導向與大眾需求。

  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網絡文學平臺駐站作者總數約為3030.1萬人,同比增長3.44%。2024年用戶規模增長速度明顯高於作品和作者的增速,網絡文學正在步入以用戶和消費轉化為核心的新階段。龐大的創作者隊伍是網絡文學發展的寶貴資源,其綜合能力的差異直接影響著網絡文學創作者的作品影響力和價值創造能力。綜合能力強的創作者,往往能在堅守內容為王和正確價值導向的基礎上,深度挖掘題材、塑造鮮明人物、合理編排邏輯,自然更容易獲得讀者與市場認可。創作者本領的提昇不僅包括對導向的把握、對讀者的尊重、對技藝的磨煉,還涵蓋對時代的感知、對生活的觀察、對市場的判斷等方面。為線上創作者做好服務與保障也不可或缺,只有如此纔能讓他們安心創作、充分施展纔能。比如,浙江杭州高新區(濱江)中國網絡作家村匯聚300餘位創作者,致力於打造全國網絡文學內容創作策源地和轉化交易中心、人纔集聚中心、國際交流中心發展格局,更好推動作品變成產品、作家變成企業家。同時,要注重培養網絡文學跨界運營人纔,探索對口院校與相關企業聯合培育模式,培養全鏈條人纔。

  對網絡文學的價值轉化,不能限於短期獲利的流量變現,而要立足產業融合的長遠布局。比如,今年上海書展首次創設上海展覽中心和上海書城『雙主場』,閱文集團和上海報業集團聯手推出了為期兩個月的閱文IP特展,面向市民讀者打造沈浸式IP空間,深入探索『閱讀+周邊+互動體驗+社交活動』多元文化消費場景,讓書友和粉絲們沈浸式感受網絡文學IP的獨特魅力。此外,一些網絡小說還與大熱游戲聯動,發布限定皮膚、文創周邊、二創活動等,推動網絡游戲與網絡文學雙向奔赴、彼此賦能,通過各類IP的深度聯動與開發,打造跨媒介敘事的豐富載體。

  技術創新運用是一項戰略任務。善用先進技術,推動網絡文學跨界融入全鏈條,深入挖掘網絡文學題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配合虛擬現實技術開發沈浸式研學項目,能在滿足讀者體驗需求的同時,為多元產品注入文化附加值。同時,善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將網絡文學與各國文化產品相結合,能更好地適應不同國家的文化語境,實現跨文化傳播和跨行業賦能,進一步擴大國際影響力。在拓展海外市場方面,人工智能輔助翻譯能提高翻譯效率,降低網絡文學出海的成本,讓更多作品進入國際市場。

  堅守價值導向、內容為王、助力人纔興業、推動產業融合,我們定能讓網絡文學蓬勃發展,並將其文化價值更好轉化為經濟動能,為文化強國建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活力。(覃皜珺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評協視聽藝術委員會委員)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