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航天器刺破蒼穹,當能源管道深入大地,這些『大國重器』的背後,都鐫刻著來自黑龍江的『材料密碼』。系列報道《新材料鍛造新未來》,今天來看龍江新材料如何憑硬核實力,托舉『上天入地』的強國夢想。
這份引領行業的底氣,源於哈玻院數十年的科研積淀。從『神舟』巡天到『天宮』築夢,哈玻院研制的復合材料早已深度參與國家多項重大航天工程。如今,這些『航天級』技術成功『下沈』到商業領域,已為100多顆商業衛星提供穩定支橕。眼下,國家新材料科技產業化基地項目二期正全速推進。
哈玻院的復合材料為衛星鍛造輕盈強韌的『鋼筋鐵骨』,而當衛星的『神經中樞』——星載計算機、探測器開始高速運轉時,另一群『隱形守護者』正悄然構築起堅不可摧的『安全屏障』。先進電子封裝材料,猶如為脆弱的『電子大腦』量身定制的『金鍾罩』。這份至關重要的『守護』,正來自哈爾濱鑄鼎工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自主創新突破。
普通的不行,就造『不普通』的!鑄鼎工大新材料將破局的利劍指向『梯度功能』與『異質復合』兩大技術難題。歷經無數次失敗與淬煉,他們自主研發的產品,不僅填補國內空白,更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封鎖,性能遠超同類進口產品。
如今,中電科、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國家隊』已成為鑄鼎工大的穩定客戶群,龍江制造的封裝材料,真正成為高端裝備的『國產安全屏障』。
仰望蒼穹,龍江新材料的光芒如星辰般璀璨奪目:東輕鋁合金材料為C919大飛機鍛造銀色翅膀,助力『神舟』系列逐夢太空;黑龍江永靈航空攻克聚?亞胺制備技術,為航天器披上卓越『防護服』……龍江新材料不僅具備翱翔九天的『精度』,更蘊藏著征服地心的『硬核實力』。
這些看似尋常的無縫鋼管,實則是穿地利器。在五六千米的深井或深海中,每平方厘米要承受約1.2噸的壓力,相當於一輛小轎車的重量壓在大拇指甲蓋上,還要在80度的高溫環境下穩定工作。每一根鋼管的誕生,都是與微米級瑕疵的較量。
正是這份『毫米間較真、微米內求極致』的韌勁,建龍鋼管不僅一舉填補了省內產業空白,更徹底打破了長期依賴進口的掣肘局面。如今,這批『鋼鐵長龍』正源源不斷地注入祖國能源大動脈,更以昂首之姿闊步邁向全球能源市場。
萬米深井的鑽探,被譽為『地下探月工程』。近期,建龍北滿特鋼的一批高端石油鑽鋌用鋼近期也順利交付,即將向地球深部發起衝擊。從抵御蒼穹的極限溫差,到抗衡地心的萬鈞重壓,龍江企業正以自主研發的尖端新材料,為國家重大裝備鍛造著錚錚鐵骨,披掛著堅實鎧甲。一個又一個『上天入地』的宏偉夢想照進現實,鑄就著大國重器的堅實根基與無限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