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後,涼風習習。與熱鬧街市不同,拉薩市城關區慈松塘社區內一派閑適之景:孩童在草地上嬉鬧,老人在涼亭下棋,年輕人在咖啡廳工作閑聊……『這就是我們社區的會客廳,歡迎大家來做客。』居民次仁央宗笑著說。
像這樣的『會客廳』,在城關區已有30餘個,還有20多個正在昇級改造中。『目前我們的社區已昇級到3.0版本,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亮點特色。』城關區組織部副部長旦增卓嘎介紹。
從『吐槽者』到『紅馬甲』,平均年齡僅25歲的年輕社工們,正成為社區治理的新生力量。張文婷曾是愛『吐槽』的居民,在得到社區幫助後,她選擇成為一名社工。『剛開始不是所有人都理解我們,不管做什麼總有人抱怨。』她說,『後來我們學會先傾聽,和居民一起「吐槽」,慢慢大家就敞開了心扉。』
『我們上班沒有辦公室,都是直接去居民家裡。』社工次吉拉姆說,『這樣纔能拉近距離,聽到真心話。』
社工德噶在走訪時發現一位獨居老人吃飯困難,便迅速聯系社區協調開通『愛心送餐專線』。『每次離開時奶奶都塞給我零食,這是對我的認可。』她說。
從吃『閉門羹』到成為居民最信任的人,這群年輕人在一件件小事中找到了青春的價值。『現在大家有事第一時間找社工,而不是打12345,讓我們很有成就感!』張文婷說。
社區治理離不開居民的積極參與。丹增曾是社工眼中的『刺兒頭』,總愛『找麻煩』:『內地社區什麼都有,拉薩為什麼不能有?』但他的『挑刺』反而推動了社區昇級。
『能夠抱怨,說明真正把社區當成自己家。』塔瑪社區第一書記紮西頓珠說。
在丹增那托帶領下,居民紛紛建言獻策:建食堂解決老人吃飯難、設托管班方便雙職工家庭、開咖啡廳豐富年輕人社交……一個個『金點子』不僅得到了及時回應,更在社區裡落地生根,變為現實。
聚焦『一老一小一青』,慈松塘社區深入推進『黨建+服務』,打造『15分鍾生活圈』,從2.0版本昇級為網紅打卡地。『這裡包容不同年齡、性別和愛好的人,是一個溫暖有生命力的地方。』常來辦公的居民靜靜說。
在3.0版本的塔瑪社區,商場、創業孵化基地等等一應俱全。『創業基地為我們這些創業青年提供免租金平臺,給我們減輕了不少壓力。』雲端咖啡負責人旺姆說。該社區還與高校合作建成西藏首家社工賦能基地,致力打造『全科社工』,實現全能服務。
『我們要建立全方位賦能體系,改變「社區大媽」的刻板印象。』西藏民族大學教授劉紅旭說,『這些年輕社工很有乾勁兒,找到了認同感和歸屬感。』
從『單打獨斗』到『合力共建』,從社區管理到社區治理,城關區通過去行政化、去形式化,真正將社區還給群眾,將『生人』變『熟人』,構建起溫馨有序、和諧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吳雨仁、李海霞、次仁羅布、楊曦、歐陽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