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網媒聯播

決勝『十四五』 打好收官戰|奔跑在創新前沿!按下科技強國建設『快進鍵』

時間:2025-08-30 15:31:36  來源:新華社  作者:

  集齊船舶工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投入商業運行、國產大飛機翱翔雲天、中國空間站『天宮』全面建成運營、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攜月壤而歸……

  『十四五』期間,我國把創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科技和產業創新成果層出不窮,一個個『首艘』『首座』『首次』彰顯了中國創新的突破,見證著『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堅實步伐。

  面向前沿:重磅成果加速湧現

  海拔5250米,西藏阿裡。

  2025年7月,歷時8年建成的阿裡原初引力波探測實驗一期實現首光觀測,成功獲取月球和木星輻射的150GHz頻段清晰圖像。

  原初引力波探測被世界公認為重大基礎科學前沿,是檢驗宇宙起源理論的關鍵實驗。這一標志性進展預示著,我國科學家有望捕捉到宇宙大爆炸後瞬間產生的『原初引力波』。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從探索宇宙未知奧秘,到勇闖科研無人區,『十四五』以來,我國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重磅成果加速湧現:

  ——在深空探測領域,嫦娥六號返回樣品揭示月背28億年前火山活動;

  ——在量子科技領域,我國成功實現51個超導量子比特簇態制備和驗證,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統中真糾纏比特數目的世界紀錄;

  ——在生命科學領域,異體CAR-T細胞療法為緩解和治愈自身免疫性疾病帶來新希望……

  數據是更有力的證明。《2024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7月,我國熱點論文數量世界佔比持續增長,世界排名保持第一位。

  中國科學院負責人表示,新一輪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科學研究范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深入,要牢牢把握科技強國建設戰略目標,緊密圍繞搶佔科技制高點核心任務,不斷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責任擔當。

  動能澎湃:創新勢能持續轉化

  8月26日,在2025中國操作系統產業大會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麒麟軟件有限公司發布了基於6.6內核的桌面操作系統與服務器操作系統。

  作為首個采用6.6內核的商業版國產操作系統,其核心功能穩定,為人工智能應用部署、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新基座。

  從各式各樣的智能機器人,到賦能千行百業的各類人工智能大模型,再到高性能芯片和操作系統……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創新從點狀突破到系統集成加速推進,『硬核產品』層出不窮,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

  當前,我國研發投入再創新高,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增量達到1.2萬億元,投入增加進一步激發了創新動能,創新勢能向經濟動能持續轉化。

  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表示,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都在加快落地和實現,2024年『三新』經濟增加值超過24萬億元,相當於北京、上海、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的總和。

  創新攻堅:精准破題應對挑戰

  黃浦江畔,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不久前剛落下帷幕,但關於人工智能的創新話題熱度不減。

  從實驗室到星辰大海,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科學方法論。大會期間,中國科學院多家科研機構基於開放生態聯合推出『磐石·科學基礎大模型』,如同科學研究的『操作系統』,直抵科研范式的內核,進一步解放科學家的創造力。

  浪潮加速襲來,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日趨復雜。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急需攻克的『硬骨頭』依然存在,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堵點尚未完全打通,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效率亟待提昇,勞動者技能結構轉型的壓力日益凸顯。

  以創新破題,不僅要追求更多的突破,更要切實解放生產力、賦能勞動力,讓創新能量在最需要的地方精准釋放,構建有強大韌性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一系列重要部署釋放了以人工智能應用發展的確定性,應對技術和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的鮮明信號。

  科技部負責人表示,我國作為全球創新重要一極的影響力持續提昇,由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已具備堅實基礎。我們必須堅定創新自信、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為人類科技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