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推進人工智能與各行各業廣泛深度融合。很多人關心,『人工智能+』會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又藏著哪些機會?先來看《意見》部署的『人工智能+』6大重點行動,包括『人工智能+』科學技術、『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人工智能+』消費提質、『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簡單來說,『人工智能+』的關鍵詞,已從『連接』轉向『賦能』。讓機器會思考、能決策,以AI這臺『超級大腦』為核心,為各個流程、崗位配備『智能中樞』。譬如,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方面,我們將擁有更『聰明』的智能家居。想象一下,我們的家居、家電可以『共情』甚至『察言觀色』,如一臺能感知情緒的空調,當你下班回家它會自動調節至『舒壓模式』,緩解你的疲憊。另外,工作方式將更為智能,發揮人工智能技術特點,改善傳統崗位工作環境,減輕勞動者負擔,降低安全風險等。比如在礦山開采、高空作業等勞動力緊缺或高危領域,人工智能有望成為工人們的可靠『搭檔』。
上述《意見》還強調,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對織密人際關系、精神慰藉陪伴、養老托育助殘、推進全民健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見,我們眼中那些看似『高大上』的『人工智能+』,最終的落腳點,始終是『讓大家過得更省心、更踏實』,將民生場景裡的一個個『真需求』拆解開來,把服務做得更細致、更周全。這也正是『人工智能+民生福祉』最真切的意義所在。
這個8月,人工智能的身影無處不在:從剛剛落幕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到眼下正在舉辦的2025數博會,『人工智能+』的應用貫穿了各個環節。無論是AI機器狗握手、『比心』、中英文語音陪伴,還是新一代機器人如何改變未來生活,這些場景不僅直觀展現著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的加速進化,更充分印證了一個關鍵趨勢——人工智能已從『技術突破期』逐步邁入『規模化落地期』。
8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方面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回應稱,無論從技術進步還是從發展要求來看,當前實施『人工智能+』的條件已基本具備,時機比較成熟。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演進迭代,人工智能已展現出較強的通識能力,已經從只能面向特定場景、完成特定任務,進化為可『舉一反三』、完成普遍性任務,技術通用性顯著增強,基本具備向各行業各領域融合應用的條件。
因此,在現階段啟動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既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舉措,也是推動數字經濟向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展望未來,翻看《意見》,我注意到這樣一句話,『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90%,智能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技術普惠和成果共享。』從普及率的數據來看,意味著智能設備將像今天的手機一樣普及,而『重要增長極』一詞也說明AI產業成中國經濟新引擎。也正如《意見》中所描繪的願景,到2035年,我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橕。
准備好了嗎?一起擁抱一個更加智能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