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網媒聯播

賡續『覺悟』精神 傳承信仰之光

時間:2025-09-05 15:12:10  來源:央廣網  作者:

  央廣網天津9月5日消息(記者周思楊 韓雨晨) 流不盡的海河水,不僅滋養了津沽大地的煙火氣,更孕育了一座城市的紅色血脈。在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浪潮中,天津以『敢為天下先』的擔當,成為『五四運動』的重要陣地。覺悟社的誕生,正是這片土地上紅色基因最鮮明的注腳。

  1919年,周恩來、鄧穎超等20名青年在東南角草廠庵41號集結,成立覺悟社——這個打破封建禮教的團體,以『革新、革心、自覺、自決』為宗旨,借《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喚醒民眾,並深入街頭巷尾展開活動,甚至直面軍警的暴行。1920年,周恩來、郭隆真等人為請願釋放被捕代表而遭到軍警逮捕。即便身陷囹圄,青年們仍以絕食斗爭抗議,並在獄中辦起讀書會,繼續探討和追尋真理。

  『革新、革心、自覺、自決』是覺悟社的『魂』(央廣網記者韓雨晨攝)

  1919年9月21日,李大釗應邀到天津演講,並與社員們座談,勉勵大家要注意研究世界革命新思潮,為改造中國而奮斗。在李大釗的指引和鼓勵下,社員們開始有組織地深入研究新思潮,也為天津烙下永不褪色的紅色印記。

  走進覺悟社紀念館,牆體的顏色正靜靜訴說著歷史:從象征黑暗的灰色,到孕育覺醒的黃褐色,再到代表光明的紅色——這不僅是革命歷程的縮影,更是天津紅色文化的精神圖譜。館內懸掛的油畫——《覺悟的宣言》將全體社員的青春與堅毅定格,與泛黃的《覺悟》雜志、諶志篤的斷指血書一起,成為跨越百年的精神坐標。

  油畫《覺悟的宣言》是全體社員唯一的『全家福』(央廣網記者韓雨晨攝)

  如今,天津正以多元實踐讓紅色基因煥發新生——2021年,《天津市紅色資源保護與傳承條例》正式施行,首次以地方法規明確紅色資源認定標准,將覺悟社舊址、盤山革命烈士陵園等150餘處遺跡納入名錄,同步搭建數字化檔案平臺,實現文物史料『可查、可溯、可傳』。為抓實鑄魂工程、講好大思政課,天津市建成5萬平方米思政課虛擬仿真中心、紅色資源中心、思政課主題教室和12個思政課教學改革重點實驗室,免費向大中小學開放,著力打造學生喜愛的『思政博物館』。

  天津覺悟社紀念館(央廣網記者韓雨晨攝)

  文旅融合則更讓紅色資源融入城市肌理。2024年,在覺悟社成立105周年之際,高校學子激情演繹『覺悟薪火』沈浸式黨課,深刻感受覺悟先輩的堅定理想信念和崇高愛國精神。活動現場啟動京津冀紅色文旅研學線路,串聯起京津冀地區重要的革命場館和研學基地,從覺悟社出發,打造『行走的紅色課堂』;線上解謎游覽項目《尋找第二十一人》以手機為載體,邀請參與者通過微信小程序解謎,體會古今青年的薪火相傳,努力成為覺悟社的『第二十一位社員』,推動紅色記憶從『靜態展覽』向『動態傳播』轉型。

  百年後的今天,海河水依舊奔流,覺悟社所承載的紅色精神也早已融入天津的城市血脈。從覺悟社的青春吶喊到新時代的多元傳承,天津正以法規為基、科技為翼,讓紅色遺跡成為『活教材』,讓革命精神始終照亮城市前行之路。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