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5日訊 (記者 許諾) 4日,黑龍江省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在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郎家寨實驗農場舉辦『馬鈴薯單產提昇關鍵技術現場觀摩會』,一場以『田間為課堂、產量為標尺、市場為導向』產業賦能的生動實踐,讓50餘名來自科研院所、農技推廣部門、種業企業及種植一線的農業工作者,共同見證了良種與良法創造出的增產增收新動能。
此次觀摩會由省馬鈴薯體系首席專家盛萬民主持,省農科院綏化分院承辦,打破了傳統農技推廣單向輸出模式,以『測產見實效、品嘗促推廣、田間作見證』為核心,讓種植戶、合作社、龍頭企業成為科技成果的『主評委』,從『產量高不高』『品相好不好』『口感佳不佳』『用途廣不廣』四個市場關切維度,為馬鈴薯產業昇級找准發力點。
良種攻堅,築牢產業昇級根基
『最低畝產比老品種高200多公斤!』在新品種展示區,種植戶的驚嘆道出了良種的核心價值。現場推介的22個馬鈴薯新品種,均為省馬鈴薯體系『十四五』期間育成的『拳頭產品』,全面覆蓋鮮食、加工、儲藏等市場需求類型。經專家現場測產,這些品種畝產均突破2600公斤,最高達4840公斤,較傳統品種增產顯著。在種植主體與企業代表的現場評測中,所有品種塊莖整齊度、薯皮光滑度均達優質標准,芽眼淺、耐儲運等特性契合產業下游需求。這些良種不僅為黑龍江馬鈴薯品種更新換代提供了『源頭活水』,更打破了部分地區長期依賴老品種導致的產能瓶頸。
市場導向,架起產銷銜接橋梁
『這個肉質細膩,適合做薯片』『這個甜度適中,鮮食肯定受歡迎』……在『馬鈴薯美味大賽』現場,數十名評委通過盲品,從口感、風味、加工適配性等維度打分,最終篩選出龍薯20、東農321、克新51等多個『叫好又叫座』的品種。省馬鈴薯體系專家表示,過去部分新品種『養在深閨人未識』,如今讓種植戶、企業直接參與篩選,確保科研成果精准匹配市場需求,實現『種得好』向『賣得好』的轉變,倒逼產業鏈各環節協同昇級。
技術集成,激活綠色增產潛力
觀摩會的重頭戲『脫毒馬鈴薯大壟雙覆水肥一體化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測產活動,在綏化北林區興福鄉民權村種植戶劉長志的田裡拉開帷幕。專家團隊現場采收、稱重,最終得出示范田畝產2940公斤,較傳統種植增產9.7%。更讓農戶心動的是這項技術集成了脫毒種薯、大壟雙行、地膜覆蓋、水肥一體化等優勢,不僅能抵御春季低溫,實現節水30%、節肥20%,還使肥料利用率大幅提昇。『前期投入雖增了點,但省水、省肥、省人工,一畝地多收幾百斤,全年增收上萬元。』劉長志算了筆經濟賬。
此次觀摩會通過『科研+ 推廣+ 市場+ 農戶』的多方聯動,不僅讓良種良法落地生根,更探索出一條『產量與品質並重、效益與增收共贏』的產業路徑,為寒地黑土保護與糧食安全協同發展提供了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