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血戰到底是東北抗聯精神的底蘊和強音

時間:2025-09-10 13:56:00  來源:  作者:何偉志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主題,深情回顧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這場艱苦卓絕的偉大戰爭,高度贊揚了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築長城』的英雄壯舉,充分肯定了中國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犧牲為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貢獻,再次發出了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的時代號召,不僅讓我們聽到了14年抗戰烽火歲月歷史深處的回響,也為我們進一步做好新時代東北抗戰和東北抗日聯軍歷史研究和宣傳工作,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和東北抗聯精神指明了方向。

  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是東北抗聯精神的底蘊和強音,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精神血脈,也是對『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築長城』的生動詮釋和具象呈現。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郁達夫也講:『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英雄氣概,是為了維護國家和民族尊嚴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質和高尚追求;血戰到底,正是英雄氣概的集中體現和境界昇華。血戰到底,不是一時的衝動,不是瞬間的勇猛,不是短暫的悲壯,而是堅定信仰的驅使,愛國情懷的釋放,同仇敵愾的彰顯。為了國家生存、民族復興、人類正義,東北抗聯將士捨命疆場,與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者進行一次又一次驚心動魄的生死較量,憑借英勇善戰的斗爭精神,浴血奮戰的革命意志,殊死決戰的英雄壯舉,攜手作戰的博大胸襟,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感天動地、氣貫長虹的英雄史詩。

  一、發揚英勇善戰、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積極開展游擊戰爭,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堅持在艱難處境中打擊敵人

  東北抗聯在敵後淪陷區,面對凶惡殘暴的敵人、極端惡劣的環境、難以想象的困難條件,以不屈不撓的鋼鐵意志,同日偽軍進行英勇頑強作戰。在政治上,東北抗聯注重加強黨的領導和思想教育,純潔內部,以提高在艱苦條件下堅持不屈不撓斗爭的能力;在經濟上,東北抗聯采取在深山密林中建立後方基地和開辦兵工廠、被服廠等措施,用來儲備物資和抵御日偽軍;在戰術上,東北抗聯講求『快』和『奇』,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在艱難處境中仍取得重大戰果。

  回顧歷史,東北抗聯在發展的各個階段始終與日本侵略者進行英勇斗爭。東北反日游擊隊依托根據地,雖弱小卻敢於同日偽軍作戰,取得一個又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的勝利;東北人民革命軍聯合各反日武裝,積極主動打擊日偽軍,對日偽在東北的統治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東北抗日聯軍各軍聯合作戰,掀起抗日游擊戰的新高潮,有力地配合了全國抗戰。東北抗聯各路軍實行遠征和轉戰,堅持抗日游擊戰爭,打破了日偽軍重點地區的『大討伐』。

通北冰趟子戰斗(畫作)

  特別是在抗擊日本侵略的斗爭中,東北抗聯將士開展山地游擊戰爭,制定和形成了有勇有謀、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李兆麟等均總結了一套抗日游擊戰術,並在實戰中得到了充分運用。比如,楊靖宇游擊戰術有『三大絕招』『四不打』,趙尚志有『十種游擊戰術』。趙尚志領導的『冰趟子戰斗』,便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這次戰斗,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充分利用地形地物,采取巧妙的伏擊戰術,斃傷日偽軍300餘人,其中被擊斃者200餘人,成為東北抗聯部隊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這些戰略戰術體現了實事求是、開拓創新、不拘一格、靈活機動的特點,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以東北為基地『以戰養戰』的陰謀,有力地打擊了日偽殖民統治。七七事變後,東北抗日聯軍作為東北抗戰的中堅力量,將東北抗日游擊戰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二、堅定浴血奮戰、頑強苦斗的革命意志,戰勝無數困難和挫折,以挑戰人類生存極限的膽識迎接民族獨立與解放

  人類戰爭的歷史表明,兩軍對壘不僅是武器裝備等物資因素的抗衡,同時也是意志、精神與信念的較量。東北抗聯雖然經歷了無數困難和挫折,但始終沒有被敵人消滅,並取得了重大勝利,靠得就是頑強苦斗的革命意志、如鋼似鐵的斗爭精神和忠誠於黨的赤血丹心。

露營之歌(畫作)

  東北地處高緯度地帶,冬季漫長而寒冷,自然環境極其殘酷。『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正是東北抗聯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日本侵略軍在東北抗日游擊區殘酷推行『集團部落』采取歸屯並戶、保甲連坐、『三光』等滅絕人性的殘暴政策,制造『無人區』,使東北抗聯陷入外無援兵、內缺糧草、長期孤軍奮戰的極端困境。東北抗聯的給養嚴重缺乏,七七事變後,為了消滅東北抗日聯軍,日偽軍進行『討伐』,實行經濟封鎖,隔斷了抗日武裝和人民群眾的聯系,特別是自1938年後,糧食問題一天比一天嚴重,凡有敵軍駐防的村屯,群眾手中只有三天的吃糧。在相當長時間裡,東北抗聯將士幾乎完全斷絕了給養,靠樹皮、草根、野果充飢,吃飯就得用戰士們的鮮血來換,稱得上是『一粒糧食一滴血』。冬季忍受著零下40度的嚴寒,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凍餓而犧牲的戰士甚至比作戰犧牲的還要多。

  據不完全統計,14年抗戰期間,以東北抗日聯軍為主的東北抗日武裝總共出擊20餘萬次,平均每天達52次以上。部隊因凍、餓、病而死的人數不亞於戰斗減員。東北抗聯將士不畏艱險,頑強苦斗,在最為惡劣的斗爭環境中,爬冰臥雪,吃草吞棉,征戰不息,以頑強的意志堅持抗戰14年,終於迎來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

  三、創造殊死決戰、視死如歸的英雄壯舉,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血肉之軀築抵御外敵侵略的鋼鐵長城

  在強敵入侵、山河破碎的危急關頭,是做貪生怕死的亡國奴,還是做不畏強暴、奮起抗爭的民族英雄?這是當年每一個中國人都要面對的選項。在這個選項面前,唯有對祖國赤膽忠心,堅信人民必勝、反法西斯正義戰爭必勝的有識之士,纔能挺起民族的脊梁。在冷到零下四十多度、北風怒吼、大雪齊腰、凍得斷指裂膚、極度飢疲困乏的情況下,深陷敵人層層包圍中,周保中還堅定地向戰友們講清敵我情況與斗爭前途,鼓勵同志們:『即使在不能避免犧牲的情況下,也要戰斗到最後一滴血,決不苟且偷生,玷污偉大革命戰士的氣節。』

  在孤懸敵後、武器簡陋、給養匱乏的艱難條件下,東北抗聯將士與十倍、數十倍於己的敵人苦斗周旋、孤軍奮戰,犧牲巨大,無數戰士獻出了寶貴生命,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冰雪嚴寒中以棉絮、枯草為食、戰斗到生命最後一刻的楊靖宇,面對敵人嚴刑拷打和百般誘惑仍嚴守黨的機密的趙尚志,被敵人酷刑逼供數月之久後英勇就義的趙一曼,以及毅然投入烏斯渾河的八位女戰士,為掩護大部隊撤退而戰斗到最後一刻、流盡最後一滴血的小孤山十二烈士。

東北抗聯十二烈士(畫作)

  他們視死如歸、慷慨赴死的大無畏精神,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堅貞不屈、不怕犧牲偉大精神的代表與象征。東北抗聯將士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在監獄中堅貞不屈,在刑場上大義凜然,面對敵人的酷刑殺戮,他們堅貞不屈,毫不動搖,血戰到底,以大無畏精神創造了千古流芳的英雄壯舉。從1933年黨領導的反日游擊隊陸續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開始,到1945年8月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東北抗聯共犧牲師級以上乾部120餘人,其中軍級30餘人。歷史告訴我們,在艱苦卓絕的東北戰場上,是東北抗聯浴血奮戰於抗戰最前線,是他們勇擔歷史使命,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東北抗戰篇章。

  四、展現攜手作戰、團結御侮的博大胸襟,共同維護人類正義事業,以巨大的犧牲迎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東北抗戰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東北抗聯的斗爭從一開始就不僅具有救亡圖存的民族性質,還具有維護人類正義事業的國際意義。東北抗戰爆發後,在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流亡到東北的大批朝鮮革命者和民眾,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與東北抗聯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他們加入東北抗聯,在中共的領導下與中國軍民並肩戰斗,共御外辱,結下了生死戰斗友誼。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對蘇聯的侵略野心,中蘇兩國也站在了一條戰線上,東北抗聯英勇頑強的戰斗,牽制了日本關東軍的大批兵力,使其遲遲無法對蘇聯發動戰略進攻。

  1941年後,東北抗聯始終把對東北地區的敵情偵察,當作對日作戰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來完成。東北抗聯後期,東北抗聯教導旅與蘇聯遠東方面軍共同開展小部隊活動。小部隊潛回東北執行軍事偵察等任務,把日軍部署在中蘇幾千公裡邊境地帶的17座要塞、8萬個永備工事,數以千計的倉庫、通信樞紐、彈藥庫,以及軍用機場、軍用鐵路、人員配備、部隊番號、火炮口徑等偵察得一清二楚,為蘇軍制定對日作戰計劃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材料,為蘇聯紅軍出兵東北迅速殲滅日本關東軍打下了基礎。

1943年10月,東北抗聯教導旅部分乾部合影

  1945年7月下旬,為配合蘇軍出兵東北對日作戰,東北抗聯教導旅抽調部分人員組成若乾先遣小分隊,參加空降或擔任蘇軍向導,大部分戰士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面對共同的敵人,東北抗聯貫徹落實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以包容開放的姿態接納朝鮮、蘇聯人民的抗日斗爭,與他們同仇敵愾,攜手作戰,不僅對日本法西斯的徹底覆滅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對各國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正義與進步的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隨著時光流轉,抗日戰爭的硝煙早已消散,東北抗聯英雄的身影也漸漸遠去,但是光耀千秋、啟迪後世、激勵來者的東北抗聯精神,已經融入了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脈,融入了國魂、黨魂、軍魂。在推進強國復興偉業的新時代,傳承和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就要要永遠銘記中華兒女在14年艱苦抗戰中『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築長城』的雄壯史詩,永遠銘記東北抗聯英烈戰斗在龍江大地、獻身於白山黑水的英雄事跡,實現偉大抗戰精神和東北抗聯精神與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新時代精神價值追求的有機結合。要挺起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鍛造為國家、民族和正義而戰的硬核力量,增強為維護國家安全、消弭戰爭根源、促進世界和平的斗爭本領和斗爭藝術,鑄牢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軍魂根基,樹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眼光,在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立於不敗之地,將不朽的偉大抗戰精神和東北抗聯精神最大限度地轉化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前行動力和磅礡力量。

  (作者何偉志系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共黑龍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原主任、黑龍江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責任編輯: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