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柳毛河鎮北柳村的棚室產業基地,一座座陽光溫室大棚整齊排列,棚內果樹長勢喜人,智能溫濕度控制器實時監測著環境數據,一幅『科技助農、產業興村』的生動圖景徐徐展開。近年來,北柳村立足本地資源稟賦,以棚室經濟為核心抓手,通過黨建領航強根基、科技賦能興產業、農文旅教深融合、健全保障固長效的發展路徑,探索出寒地鄉村振興新范式,讓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鄉村發展的底氣越來越足。
黨建領航築堡壘,『雙領雙享』聚合力
『發展棚室經濟,黨組織必須衝在前面,把資源聚起來、群眾帶起來。』北柳村以『黨建領航』工程為牽引,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創新推行『雙領+雙享』發展模式——黨組織引領產業規劃方向,黨員帶頭參與大棚經營管理;村集體與群眾共享產業收益,共擔發展風險,為棚室經濟發展築牢『主心骨』。
目前,北柳村集體自主經營產業大棚29棟,通過統一規劃布局、統一生產標准、統一市場銷售,破解了傳統散戶種植『缺技術、缺市場、效益低』的難題,實現棚室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同時,村裡優先吸納脫貧戶和周邊農戶到大棚務工,針對育苗、種植、管護等關鍵環節開展精准技能培訓,讓農戶不僅能拿到務工薪資,還能通過產業分紅獲得穩定收益,真正構建起『村集體+農戶』利益共同體,推動『一人富』向『眾人富』轉變。
科技賦能破瓶頸,寒地果業創高益
地處寒地,氣候條件曾是北柳村發展林果產業的『攔路虎』。為突破這一限制,北柳村主動深化與黑龍江寒地果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戰略合作,引進瑞雪苹果、黃金維納斯苹果、黃桃、蟠桃等適應寒地氣候的優良果樹品種3600餘株,讓『南方果』在北方棚室裡紮下了根。
更關鍵的是,村裡全面推廣應用陽光溫室大棚、智能溫濕度控制、水肥一體化、綠色病蟲害防控等先進技術——智能設備實時調控棚內溫度、濕度,水肥一體化系統精准供給養分,綠色防控技術減少農藥使用,不僅有效延長了作物生長期,更大幅提昇了果實品質和產量。
據測算,待2026年基地進入豐產期後,年純收益可達90萬元,其中每棟苹果大棚純收益7.3萬元,每棟桃大棚純收益5.3萬元。科技的注入,讓寒地棚室果業從『試試看』變成了『穩賺錢』的好產業,為周邊地區發展寒地特色農業提供了有力示范。
農文旅教融出新,延伸鏈條提價值
『以前大棚只用來種果,現在既能摘果,還能觀光、學技術,一畝地能掙好幾份錢!』北柳村以棚室經濟為基底,打破『單一種植』的產業局限,積極拓展『種植—采摘—觀光—研學』一體化產業鏈,推動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深度融合。
依托先進的種植技術和豐富的果樹資源,北柳村將棚室基地打造成農業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全年常態化開展觀摩實訓、技術交流活動,累計接待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層農技人員、學生群體等300餘人次,讓更多人近距離學習寒地棚室種植技術。每到秋季,村裡還推出『寒地果采摘』文旅項目,吸引周邊市民前來體驗采摘樂趣,既豐富了市民休閑生活,又為村集體和農戶增加了收入,讓棚室產業的『附加值』越來越高,品牌影響力也持續提昇。
健全保障固長效,銜接振興暖民心
『產業要發展,長效保障不能少。』北柳村始終聚焦棚室經濟可持續發展,從技術、宣傳、民生三個維度構建保障體系:組織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定期深入大棚,為種植戶提供『手把手』指導,確保先進技術落地見效;通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平臺結合,宣傳棚室產業發展成效和典型經驗,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鄉村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持續落實就業幫扶和產業分紅政策,預計每年可向脫貧人口提供就業崗位28個,人均年增收3000元,有力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如今的北柳村,棚室裡結出了『致富果』,產業鏈串起了『振興路』。下一步,村裡還將繼續優化棚室產業布局,探索更多科技興農、融合發展的新路徑,讓棚室經濟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引擎』,帶動更多村民過上好日子。(王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