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看龍江

『新質生產力的龍江實踐』系列報道⑥大國工匠為制造業昇級『挑大梁』

時間:2025-09-11 11:09:2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彥 蘇強

  劉麗在加工電纜護管。

  9月5日中午,大慶油田采油二廠一臺抽油機前,『大國工匠』劉麗正與幾名工作室成員合力將一套80多斤重的組合閥安置在井口處。該套井口組合閥不但調整了取壓位置,而且拓展了數字化采集功能。『咱們再琢磨一下,看看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優化。』劉麗一邊調試設備,一邊叮囑大家。

  這是劉麗工作室開展革新創效的日常,也是全省勞模工匠在新質生產力實踐中的一個微小縮影。

  以問題導向快速迭代,小改小革匯集成規模效益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當前,大慶油田正在加快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的步伐,依靠科技的力量,用更少的人力、更便捷的操作、更精准的管理助力油田產出更多的油,為以劉麗為代表的一線產業工人創新創效開闢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劉麗是一名采油班長。她紮根一線,盡心盡力照顧好每一口井,同時,通過創新解決生產難題,研發出各類成果200餘項。近年來,劉麗帶領工作室成員攻關『采油生產現場數字化設備應用及配套技術』,形成了包含數字化專用井口裝置、多功能壓力變送器清洗儀和抽油機井新型懸繩器等3大類、10項成果,並在油田生產一線投入4400餘套,有效解決了設備凍堵、丟失、損壞、誤操作及故障發現不及時等問題,避免了成本損失、環境污染、數據誤差和油井減產,累計創造經濟效益394.89萬元。

  『現在已經不是僅靠「出大力、流大汗」就能換來滾滾油流的時代了,而是要以知識和技術實現創新突破,用智慧換來原油穩產。』在劉麗看來,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必然選擇。勞模工匠既是新質生產力實踐浪潮中的排頭兵,還要引領帶動更多職工投入到企業革新創效中來。

  『也許一個小創新只能為油田節省個幾百元、增油一兩噸,但如果一線工人都能積極想點子、提建議、搞創新,那創造的效益、增加的產量就會很驚人!』

  為此,劉麗工作室通過師帶徒、技能比武等舉措,培育梯隊,讓更多的青年工匠脫穎而出,成長為新質生產力實踐的生力軍。工作室充分發揮工程師的科研優勢和高技能人纔的實踐優勢,促進科研『白大褂』與技能『紅工裝』的深度融合,技能專家與技術專家『結對子』,大師工作室與科研院所互建工作站,聚焦生產一線數字化儀器設備應用中的實用性、適用性問題進行技改革新,讓生產與科研緊密結合,實現成果轉化雙向推進,乘『數』而上、向『智』而行。

  鍛造大國重器,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隊』

  創新引領發展,科技賦能未來。自進入中國一重集團材料產業部鍛造廠的那天起,『鍛造大國重器』便成為劉伯鳴的堅定信念。他帶領團隊操作著1.5萬噸的自由鍛造水壓機,將高溫鋼錠塑造成各類關鍵鍛件,廣泛應用於核電、石油、化工等重大國計民生領域,先後創造53種鍛造方法,開發41項鍛造技術,攻克核電、石化裝備鍛造難關103項,填補國內行業空白50多項。這些成果不僅彰顯了我國在鍛造領域的強大實力,也為我省裝備制造產業的昇級提供了堅實支橕。劉伯鳴也因此走上了『大國工匠』的領獎臺。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我省期間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劉伯鳴不覺深思:老企業如何煥發新動能,如何以新質生產力提昇核心競爭力?

  在傳統產業轉型昇級中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2023年以來,劉伯鳴工作室成功鍛造出『500MW衝擊式水輪機轉輪輪轂及配套水斗鍛件』,這是世界最大尺寸、最重噸位的水電機組『心髒』鍛件,解決了超大超厚不鏽鋼鍛件極限鍛造及均勻化變形的難題,滿足了我國紮拉水電站的建設需求;鍛造成功的世界最大液壓打樁錘替打系統鍛件,滿足了當前海上風電單機容量增大、管樁直徑越來越大的現實需要,推動了我國綠色能源發展。

  關鍵核心部件的突破,使高端鍛件領域實現從『能用』到『好用』到『領先』的跨越。值得一提的是,劉伯鳴工作室還通過創新實現了整鍛低壓轉子的批量化生產。過去,核電裝備領域的革命性突破,徹底打破了此類核電關鍵鍛件全部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如今,該類產品的批量化生產,以及通過不斷創新優化工藝,將生產一支整鍛低壓轉子的時間整整提前10多天,大大提昇了生產效率,將熱加工綜合技術水平提高到了全新的高度。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帶動產業鏈自主可控

  從傳統制造到智能昇級,勞模工匠始終站在技術變革最前沿。哈電汽輪機動裝分廠的數控銑床操作臺前,『大國工匠』董禮濤正與徒弟們調試燃機輪盤部件的加工參數。這個看似普通的金屬圓盤,經過精密加工,將成為燃氣輪機核心部件之一,其加工精度達到微米級。

  近年來,哈電汽輪機聚焦打造新質生產力,推動燃氣輪機等高端裝備產業自主可控能力建設,在重型燃氣輪機制造和中小燃機自主研發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重型燃氣輪機被譽為裝備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設計和制造難度極高。作為能源領域的核心裝備之一,重型燃氣輪機的研制不僅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工業綜合實力,更是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力量。』董禮濤說。

  2024年10月,我國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在上海臨港點火成功,標志著我國大功率重型燃氣輪機首次走完基於正向設計的制造全過程。哈電汽輪機承制了燃燒室等關鍵部件,董禮濤參與了火焰筒、噴嘴等核心零件的加工任務;2025年2月,哈電汽輪機在推動自主化燃機領域再次邁出關鍵一步,該企業自主設計制造的國內首臺16MW燃氣輪機樣機成功總裝下線,7月滿負荷試驗成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其中,董禮濤帶領生產團隊攻克了諸多技術難關,確保了每一個細節的精准無誤;AGT110是由中國航發牽頭研制的我國新型燃機,與同功率火力發電機組相比,一年可減少碳排放量約100萬噸。董禮濤所在的哈電汽輪機主要承載該項目核心部分輪盤的加工,董禮濤團隊應用雙刀條槍鑽、定向進給與退出技術、牙托粉固定刀片技術等,最終高質量完成了各級輪盤的加工任務……

  新質生產力正以全新的方式重塑產業格局,而產業工人隊伍正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支橕力量,其素質能力直接決定了新質生產力的落地效率和發展高度。董禮濤告訴記者,能源產業的轉型昇級以及『雙碳』目標的實現,科技創新是唯一途徑,在此過程中,勞模工匠是責任擔當,他們主導的技術革新項目年均為企業創造數千萬乃至上億元的經濟效益;他們更是示范引領,『只有不斷形成培育一個、帶動一批、影響一片的乘數效應,築牢龍江制造業的技能根基,為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做好充足的人纔儲備,纔能讓企業轉型昇級的步伐走得更穩更遠,纔能讓龍江老工業基地真正煥發出新的生機。』

  從制造大省到制造強省,龍江的每一步飛躍都離不開大國工匠的堅實支橕。新質生產力在龍江的落地生根,從來不是宏大概念,而是無數工匠用每一次精准操作、每一次技術突破、每一次經驗傳承,壘砌的振興基石。無數像劉麗、劉伯鳴、董禮濤一樣的工匠們正默默奮戰深耕在生產一線,以創新微光匯聚成驅動老工業基地轉型的硬核力量,成為新質生產力實踐浪潮中最鮮活的『頂梁柱』。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