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哈爾濱,秋陽灑滿廠區。在『牢記回信囑托鍛造產業鐵軍』全國網絡媒體龍江行活動中,采訪團走進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東輕』),近距離觸摸這家有著73年歷史的『國之重器』,感受其從中國鋁加工業的搖籃到高端材料領航者的蛻變之路。
展覽館裡的『時光對話』
從『一五』記憶到航天榮耀采訪的第一站,是中國鋁鎂加工工業展覽館。踏入館內,30分鍾的行程被精心劃分成『歷史溯源』『技術突破』『成果展示』三個篇章,先從會議室裡的展品與影像開始,拉開東輕故事的序幕。
講解員指著展櫃裡的復刻檔案,聲音帶著敬意,『東輕的誕生,從一開始就帶著「國防使命」——作為「一五」期間國家156項重點工程中的兩項,它在侵華日軍「731」細菌工廠的廢墟上建起,1952年籌建時的戰略定位就是「滿足國家經濟建設所需的所有鋁合金材料」,為的是補上鋁材料保障的短板。』會議室的大屏幕上,宣傳片緩緩播放:1956年11月正式開工生產時的熱鬧場景,1987至1989年連續三年產量達6萬噸、利稅突破1億元的輝煌時刻,還有支援西南鋁、西北鋁建設時的老照片,『出鋁材、出人纔、出經驗』的使命透過鏡頭,仍能讓人感受到當年的熱血。
『安全是生產的底線,也是我們傳承至今的准則。』在入場安全教育片環節,畫面裡的操作規范與警示案例,讓采訪團成員對東輕的嚴謹有了初印象。而展櫃中那些帶著歲月痕跡的工具、獎狀,與旁邊陳列的航天用鋁材料形成鮮明對比——一邊是篳路藍縷的創業記憶,一邊是支橕國家重點工程的當代實力,73年的時光在展覽館裡完成了一場『對話』。
生產車間裡的『硬核圖景』
從熾熱鍛壓到精密軋制走出展覽館,采訪團直奔生產一線。中厚板廠的車間裡,機械臂正精准吊運著厚重的鋁板,火花在切割環節偶爾濺起,工人們穿著工裝在設備間穿梭,動作嫻熟而專注。『這裡生產的中厚板,大部分用於航空航天領域,每一道工序都不能有絲毫馬虎。』車間負責人介紹道。
在職工之家,幾張照片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有工人技能比武的場景,有團隊交流的溫馨畫面,還有『黨員先鋒崗』的榮譽標識。『我們不僅要抓生產,更要讓職工有歸屬感。』負責人笑著說,牆上的意見箱和活動計劃表,透著企業對職工的關懷,也讓人看到『產業鐵軍』背後的凝聚力。沿著生產線前行,鍛壓新線的轟鳴聲愈發清晰。熾熱的鋁坯在鍛壓機下被反復塑形,原本粗糙的原料逐漸變得平整光滑。
『鍛壓是鋁材成型的關鍵環節,溫度、壓力、時間都要精准把控。』技術人員指著顯示屏上的參數說,如今的鍛壓設備已實現智能化控制,但老一輩傳下來的『看火候、憑手感』的經驗,仍在年輕工人中傳承。板帶廠南線的車間則是另一番景象:精密的軋制設備將鋁板壓成薄薄的帶材,傳送帶勻速運轉,質檢員不時用儀器檢測厚度與平整度。
『這裡生產的板帶,有的要用於復興號、和諧號動車組,有的要出口到歐美、日韓。』負責人拿起一塊樣品,『你看這表面的光潔度,還有精准的尺寸,都是我們多年技術積累的成果。』
熔鑄廠裡的『創新密碼』
從工作室到產改牆的活力采訪的最後一站是熔鑄廠,這裡不僅有熾熱的熔爐,更有東輕創新活力的縮影。在賈春成創新工作室,幾張圖紙、一臺電腦、幾樣自制工具,構成了創新的『小天地』。『工作室成立以來,我們解決了不少熔鑄環節的技術難題,還培養了一批年輕技術骨乾。』工作室成員介紹道,牆上掛著的專利證書和創新成果列表,見證著團隊的付出。
工間驛站裡,幾張休息椅、一個書架、一臺飲水機,雖簡單卻溫馨。『工人們在車間裡忙碌幾個小時後,來這裡歇口氣、喝口水,能更好地投入接下來的工作。』工作人員說,小小的驛站,藏著企業對職工的人文關懷。
最引人注目的,是產改工作體系展示牆。『深化改革是東輕走出轉型陣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牆上的時間軸清晰記錄著東輕的改革步伐:1998年公司制改革,2003年成為東北地區首家移交『三供一業』的國企,2007年並入中鋁公司後加速設備昇級,2009至2017年投資48.9億元優化生產線……每一個節點,都是東輕突破困境、勇毅前行的印記。
『從1952年到今天,東輕始終堅守「軍工第一、品種第一、質量第一」的方針。』在展示牆前,東輕相關負責人感慨道,如今的東輕,不僅是國內唯一能生產國產大飛機機翼上下壁板的企業,還為航天長征、神舟、嫦娥、天宮系列,以及C919民機等國家重點工程提供材料保障,『祖國的銀色支柱』『中國鋁鎂加工業的搖籃』這兩個稱號,是榮譽更是責任。夕陽西下,采訪團離開東輕時,廠區的路燈漸次亮起。
回望這座有著73年歷史的企業,從展覽館裡的歲月沈淀,到生產車間的硬核實力,再到熔鑄廠的創新活力,『牢記回信囑托,鍛造產業鐵軍』的理念,早已融入東輕的每一個角落。而那些支橕起國家發展的鋁鎂材料,正從這裡出發,奔向更廣闊的天地,書寫著『中國智造』的新故事。